班上前门的锁坏了,门一直关不上。这天,风比较大,总是把门吹开,前排的同学就用凳子抵住门。下午上课前,大部分同学都坐在了教室里自习,我也到教室陪着他们,整个教室安安静静。
“报告!”有同学在门外要进来。
“请进。”我随口答道。
一男生轻轻推开门,走了进来。他轻轻地掩上门,再轻轻地把凳子抵住门,我的眼光随着他走向座位,忽然完全是下意识,我鼓起了掌。正埋头自习的同学抬起头,先是不解地看看我,然后恍然大悟,和我一起为这位同学的行为鼓起掌来。那名男生先是一脸惊愕,然后不好意思地笑了。
教室里又恢复了安静,直到另一个同学报告声在门外响起。这时,我发现全班同学的视线都集中在进来的同学身上。他是名平时大大咧咧的同学,我心想,这是个反面教材了。不料,这名男生竟然和前面那个同学一样,也把凳子放回了原位。全班的同学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第三个同学进来了。他全然没顾及到那正被风吹开的大门。同学们的眼睛都静静地看着我,我不发一言。只见,靠门边的一名同学默默地走过去,把门重新关上了,这时,全班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是江岸区花桥小学的吴毓婕老师写的一篇有关赏识教育的教育案例。她说,三次掌声,一次比一次热烈,教师不费一言一语,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一场“无声的电影”,而学生们全都悟出了其中的含义。这说明,有时候,赏识的力量能够做到“四两拨千斤”。
特级教师孙中强这样评价,教师或家长用无声的体态赏识学生,有时甚至看上去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在学生身上产生强大的动力。这说明大人有时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体态语言表现对孩子的赏识、关爱,比如微笑、点头、适当的手势等,以此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