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魏院士“从事伪科学”
年已70岁的司履生教授对魏于全教授的研究思路也表示了强烈的不认同。他解释说,魏于全教授的研究方向其实早已经在上世纪40年代就被国外的实验证明是不可能实现的。
魏于全2000年发表在国外著名科学刊物《Nature Medicine》上的一篇论文,在业内被看成是奠定其学术地位的重要论文。然而就是这篇发表在国外顶级学术刊物上的文章,司履生认为,同样存在严重造假嫌疑。“凡是稍稍有一点实验肿瘤学常识的人,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这些文章是彻头彻尾编造出来的、反科学的谬论。”
魏院士实名回复质疑
司履生表示,自己质疑魏于全学术造假的公开信早于2005年8月就递交给中科院,只是一直没有收到回复,才于今年3月最先公开发表在知名科学打假人方舟子的网站上。
当这封公开信在“新语丝”发表后,魏于全教授及时做出了公开回应,据方舟子和魏于全的秘书王建分别证实,魏于全于3月29日、3月31日和4月1日,三次向新语丝发去自己的回复,回应司履生对自己学术造假的质疑。这也是遭到学术质疑的中科院院士首次公开回应所遭到的学术质疑。
魏于全在回复中表示,司履生教授之所以对自己的论文产生质疑,部分原因是杂志刊登其论文的时候,由于排版错误将一个错误的公式印在了论文中,而司教授也没有完全清楚自己在论文中对实验条件的限定。魏于全教授坚持自己的“实验是严肃的,而实验结果也是准确的”。
在此次公开回复质疑的过程中,魏于全也将自己4年前答复两家杂志的信件在网络上公开。答复中强调了双方对实验方法的理解差异。
方舟子:他有篡改数据可能
方舟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用到的实验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常用的技术,“在这方面我比较熟悉,可以做出一些判断。我认为,在其论文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漏洞和可疑之处,有的前后自相矛盾,有的过于完美,让人怀疑至少存在篡改数据的可能,而篡改数据在科学界也被认为是造假。”
司履生呼吁中科院调查
方舟子表示,揭露学术造假,有的容易,有的难办。“像一稿多投、伪造学历、抄袭这类的造假,是很容易发现和认定的,但是对捏造、篡改实验成果这类的造假,要发现就很不容易。”
他认为,严格地说,如果没有查看实验的原始数据,都不能得出肯定有假的结论。司履生表示,他也要求魏于全公布实验的原始数据,但至今魏于全并没有公开实验的原始数据。而要真正通过实验验证魏于全的实验造假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他举例说,魏于全在2000年到2003年之间一共发表过7篇外文论文。“我统计过,要支撑这些论文在实验中他一共要使用上万只实验鼠。据我所知,以魏于全实验室的规模,不可能在三年的时间里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实验”。但要验证他的论文造假,对于个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所以,我呼吁中科院能够介入调查此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