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余秀兰教授:南京市29中的校长曾经跟我抱怨说,十三中弄得大家觉都睡不好。十三中最早搞“县中模式”,如果他们能够取得效果的话,那么其他学校肯定要跟进,在这样一个竞争的环境里,只要有人突破了共同的底线,大家就只能跟进。
问题的关键还是高考制度,还有,好的大学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而中国的人口基数又那么大,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竞争,中国的竞争尤其激烈。学校、学生和家长都没有办法,身处此处,身不由己。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如果进不了大学的门槛,就意味着机会的丧失。而社会对于学校的评价还是高考。
我知道南京大学的很多老师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县中读书,有的母亲干脆放弃工作,跟着孩子去照顾他,为了什么?都是为了让孩子上清华、北大嘛。
最终如何解决这样一个难题呢?很难,因为涉及到的问题太多,顾此失彼,只能通过不断摸索,找到一个益处最多、代价最小的方案,但最好的方案永远只是一个理想,改革会一直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