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45名博导落聘一事在高教界引起很大反响,对此,有高校相关人士表示:取消博导资格,不如在根本上变革现有的博导制度。
采访中,不少高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博导只是工作岗位,应该“能上能下”,不合格的坚决取消资格。但不少高校在实际操作中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武汉大学副校长黄从新教授介绍,该校去年推出副教授当博导的做法,就是为了破除博导终身制的传统观念,让大家认识到,博导只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岗位,而不是高于教授的职称,更不是高一等级的荣誉。
黄从新称,武大每两年对博导资格进行一次考核,有一些具体的量化指标,坚决让一些“三无导师”(无科研项目、无科研成果、无科研经费)从博导岗位上下来。但有些学术声望特别高或特别受学生喜爱的老博导可能不受此限。
华科大研究生院学位办主任李军表示,华科大每年的博导招生目录都在变,但几乎没有博导因学术水平或科研成果不达标而“下课”,多数是因出国或没有时间精力带博士生等外部条件。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谢冰认为,博导就是指导博士生完成博士学业的导师,是不是站在学术前沿、有没有一定的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应该是最主要的考核条件。任何一个科研课题都有周期性,比如自然科学一般是6年,那么博导也可以是动态的,有项目时带博士,没有项目时不带。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於可训表示,现有博导制度需要根本变革。博导本来是一个工作岗位,但在操作中被定义为高于教授的一个等级,并与待遇、名誉、地位等捆在一起,被异化了。需要对选聘博导的程序、标准、职责等一系列问题重新界定,才有可能解决现有博导队伍臃肿、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