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10月1日讯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王垠,还差一年就可以毕业,但是他申请退学,并写了近万言的公开信,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指斥中国教育一再扼杀学生创造力。此番退学的具体原因有二,一是不认同清华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二是不愿意充当导师挣钱的工具。
2003年初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生在校园里举行了罢工游行,要求提高为导师打工的薪酬。我仔细看了那期校报专刊,尽管慷慨激昂,引经据典,但也就是说了一个劳资纠纷。没有谁谈到教育方向等宏观问题,更没有人由此断言哥大乃至美国教育的失败。
而王垠却在清华校园里高喊:“我已经完全看透了中国教育的失败”。
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外国学生只能就事论事,中国学生王垠却可以由此(或者他的目的是)宣称中国教育失败,并且得到公众的热烈响应?
我的答案是:因为中国教育本来就是失败的,谁都可以找个理由来骂它,而且骂了绝对不会错,不骂不足以平民愤。就像老百姓在民谣中对于贪官的极端愤怒的说法:“先杀后审判,绝对没冤案!”
中国高校的问题,并不是王垠这个学生该不该退学的问题,而是整体失去信任和尊敬的问题。两周前是今年的教师节,一项调查表明,教师在社会中地位尴尬。
其实这也是高校的声誉。无论陈丹青辞教、贺卫方罢招,还是王垠退学,每一次事件所引发的公众反响,其实都是上述调查数据的具象化而已。
在一个曾经尊称孔夫子为“圣人”的国度,高等教育是怎样失去人们的尊敬的?我个人的经历是这样的:我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上大学,文学理论课上,老师用的是50年代编的教材,以简单的阶级斗争理论分析古今所有文学作品。说实话,听这样的课,我觉得滑稽,连反驳它、宣布它失败的兴趣都没有,何谈尊敬!
现在的高校应该是进步多了,所以王垠才兴致勃勃地写了万言书。王垠的导师说,清华的博士培养模式和国外的大学差不多。这一点我不怀疑。但是,如果一个大学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严谨治学的精神,没有自由辩论的空间,无论模式和国外多么相似,甚至问题也和国外相同,它仍然像旧时代中一个丧失贞操的妇女,谁都可以跳起来骂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