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考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贫困生故事:考上北大 拿着通知书四处借钱
来源:重庆时报     2005-7-28 17:11:00
 

  杨婷:19岁,巴蜀中学学生。大足县玉龙镇玉峰村8组人,母亲务农,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第2004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2005年高考以678分(含20加分)被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专业录取(6年本硕连读)。

  家里老房子22年没修过

  考上大学是莘莘学子的梦想,但当巴蜀中学的杨婷拿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家里却愁满心头。杨婷有一个正在清华读研究生的哥哥,仅靠母亲胡先明一人苦苦支撑的这个家,怎么去凑足她近8000元的学费?

  杨婷家在农村连普通水准都算不上,母亲胡先明说,“这座老房子22年没有修过,最怕雷雨天气,风刮大一些就能听见整个房子‘嘎嘎吱吱’地乱响,像要散架似的。”。而就是在这座看似风也能刮倒的房子里,却先后培养出一个清华生和一个北大生。

  学医是为治好父亲伤痛

  “学医多多少少还是为了治好父亲伤痛,而且女孩子比较适合学医,将来也可以尽快让家里条件好起来。”杨婷坦然说出自己选择药学专业6年本硕连读的原因。

  杨婷的父亲杨云富因劳作过度患有股骨头坏死,4年前已经丧失劳动能力。兄妹都在外求学,一个完全靠务农为生的家庭就只剩下母亲这唯一的劳动力。

  母亲胡先明在家附近的玻璃厂打工,每天工作8小时,做着把玻璃碴倒进熔炉的体力活,每月有400元的收入,除此之外,她还要兼顾家里的农活。对这个每年种的粮食还不够吃的家庭来说,更不要想再支撑女儿上大学。

  省下钱来只为山里的家

  贫困生家庭困难的原因可能都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过早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过早地背负起了生活的重担。

  念高中时,学校没有收取杨婷的费用,每月还会发240元生活费。但她却时常想着山里的那个家,她总是在学期结束的时候,把没用完积攒下来的钱,买上一些洗衣粉等带回家补贴家用。

  拿着通知书四处去借钱

  女儿考上名牌大学,杨婷父母本该舒展的脸上却写满了疲惫,因为从现在开始,他们得想办法为女儿凑足学费。拿着通知书四下里去借钱,成为杨婷父母唯一能想到的办法,但谁又能保证一定能凑齐这笔钱呢?

  “几天前已经写了贫困申请交上去。但也不能光指望这条路,还是得出门借钱。一家能借几百块已经很不错了。”父亲杨云富说。(本报记者 牟晓晖)

■相关链接  
  • 记录湖北大学校长吴传喜教授的赤子情怀
  • 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房喻
  • 贫困生故事:考上北大 拿着通知书四处借钱
  • 优等生"成功真经"能否全信? 专家:谈不上经验
  • 审计厅长怒揭教育乱收费 助学款问题依然严重
  • 中国农业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青岛恒星学院
  • 2005年语文高考试题(全国I卷)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