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中师生及高校专家热论高考改革新方案
本报高考新方案(征求意见2稿)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昨日,记者走访了广州部分中学师生和高校专家,听听他们对新方案的看法。
专家:只要有高考就有压力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的高凌飚教授是2007年高考改革方案制定的直接参与者之一。他表示,新方案将以往的综合科科目改成了文科基础和理科基础,这是适应广东新课改标准需要而作出的最大的改革,也非常合理。特别是文科基础和理科基础,都只考选择题,适当降低了基础课考试的难度。
新方案能否给学生减负?高凌飚认为,不管什么方案,只要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只要存在高考,就会有来自社会的压力,这种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总的来说,新方案平衡了各方面意见,虽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但目前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广东高考也应走全世界公认的一套模式,即把高考看作是水平性考试+选拔性考试。实际上,高考就应该是对学生基础性理论的一种考核。
老师:学好基础怎么改都不怕
华师附中校长吴颖民表示,对中学而言,不是为考试而教学,考试只是选拔的一种形式,不是教育质量的最合理的检测。我们会按照新标准开好每一门课,只要学生基础好,能力提高了,高考的方案怎么变化,都不会对学生造成影响。
在肯定新方案的同时,执信中学副校长何勇认为,该方案在综合素质评价上比较难操作,这是一个新的问题。广州市第六中学教导处主任曹健忠表示,文科、理科学生仍然分别要考核理科、文科知识值得商榷。人是各有所长的,到了高中后期就应该让学生根据个人所长进行选择,到了大学就更加注重专业性,因此“偏科”是正常情况。
学生:“素质评价”太主观
记者在七中、培正中学采访了多位高中学生,学生普遍反映既然分了文理科就应彻底一些,而不应再“七三分账”。七中一位黄姓高二女生表示,这样无疑会加大复习压力,因为要想考上一所好的大学,高考是分分必争的,同学们肯定还得付出100%的精力去复习另一科知识。培正中学一名高一学生则对“综合素质评价”不太理解。他说,“综合素质评价”是很主观的东西,由老师、学校控制,也就是说整个高中阶段,学生都不能“得罪”而要“讨好”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