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市教育局教研室召集全市各主要中学的相关负责老师,对刚刚公布的2007年广东省高考新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学习和探讨,对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二当前的教学也作出了初步的指导性意见。 广东省从2004年起率先进行新课改实验,也就是说,从2007年起,广东高考就要以新课改作为高考考试大纲依据。经过两年多的斟酌修改,广东省2007年新高考方案的征求意见稿出炉。新方案最引人关注的一点,就是将实行文理分科考试,考试内容随之会有一系列变化,同时在考试内容上较大程度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这份新高考方案的征求意见稿的公布立即引起教育界尤其是高中学校的关注,部分老师在昨天的研讨中指出,新高考方案既在预料中又在预料之外,既有继承性也有发展性,总之,还是一个比较稳妥而又相对科学的新高考方案。但是,一些老师也对新方案指出了不足,尤其是担心新课改与高考内容和形式出现脱节的可能。 市教研室主任黄世勇最后总结指出,新方案变化确实比较大,但各学校尤其是高一高二的现行教学不要因此匆忙作出调整,要维持现行的教学秩序,如果要作出调整,也要等到新方案近期正式出台后更为稳妥,市教研室也在积极研究理解新方案的精神和内涵,积极作出相关应对措施。此外,各校在认真学习、研究新高考方案的同时,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合理引导学生慎重选择选考科目,不要加大学生的压力。 ■各抒己见 教育管理者—— 学校不要擅自调整课程 黄世勇(教研办公室主任):可以说新方案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课改”精神,如果说以前的高考方案是采用不同的“勺子”“舀油”,录取素质高的“尖子”,那么现在的新方案就像“水池”排水,引导学生往不同的方向“流动”。我们目前需要讨论的焦点是占30%的文、理基础科目如何开设课程。大家应该明确一点,虽然文理基础考试采用选择题的题型,但并不意味着考试不体现区分度。我认为考试的题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在新方案正式出台前,我们要求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不改动、不调整、不慌张、充分准备,以观其变。
文理分科学生“减负” 吴新华(中山市纪念中学副校长):新的高考方案更加科学:一、文理科数学试卷分开,文科数学试题相对容易一点。这对相当部分偏科的学生来说十分有利。二、大综合改成文科基础知识和理科基础知识,可以给学生“减负”。首先,在试卷题型上取消主观试题,整张试卷全部改成选择题;其次,新方案实行文理分开——两张试卷各有侧重,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上也有所侧重,从而减轻学习负担。三、取消英语(2)考试科目。
体现“新课改”精神 陆建国(华侨中学副校长):我认为新方案的改革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既有继承,又有新发展,总体以稳为主。新方案与现行方案有一定延续性,属于平衡的过渡。新方案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考试命题能否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有所侧重调整课时 王德政(市一中教务副主任):新方案中规定,文科基础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70%,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30%;而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70%,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30%。我们认为文理科基础的各种科目分数所占的比率不同,所以课时的安排也应有所侧重,如果占30%的科目安排1个课时的话,那么占70%的科目就应该设置2个课时。
抓好文理基础教育 王宏(东升中学德育处副主任):新方案改革实际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了。我认为学生可以集中力量抓文理基础的学习。
老师—— 选择题型是否合理? 彭宏亮(华侨中学高二语文老师):文理基础选择题的设置与“新课改”可能有冲突。“新课改”的总体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考试中增加文段阅读、改写名著等开放性题目,考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能得分,杜绝出现“死读书”的学生。所以我对新方案中选择题型的设置感到非常疑惑,学生在做选择题时面对唯一的答案,思维已经被限定了。此外,新方案使历史科重回“死记硬背”的老路,我感觉这与“新课改”不一定吻合。
素质评价增加工作量 徐燕(华侨中学高二物理老师):对学生进行文理基础分开考试我也表示支持,这是对学生作出“文理兼顾又有所侧重”的要求。但我注意到新增加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以写实性文字表述方式分项目记入学生电子档案,这意味着要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手段的更新改革,就目前的管理体制,这项内容加于老师的头上,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
学生—— 对理科生更有利 华侨中学高二某学生:赞成新方案的改革,这使学生重点复习的科目减少了,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还有我觉得设置选择题对理科的学生更加有利,因为做选择题不用进行分析阐述,理科学生逻辑思维强,能迅速找到正确答案,完成题目。对于新方案的改革,我们学生只能尽量去适应,摸索出应对办法。但希望类似的改革不要频繁进行。
减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学生和家长都期盼高考改革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图为市一中高中学生在课间时通过跳绳来舒缓压力。
■政策解读 根据最新修改的高考方案,2007年起高考普通类将由现在的“3+综合+X”模式改为实施“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具体科目设置将有文、理科的区别,录取也将划定文、理科两条不同的分数线。在“X”选考科目中,英语(2)被取消,普通类只剩下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六门。高考时间仍然是6月7日、8日、9日三天,除语文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外其他科目都是120分钟,所有科目卷面均为150分。 ★改革方案七特点 1普通类分成文理科 现行方案:科目组合分为普通类、体育类、艺术类。 改革方案:按照高等学校招生专业分为文科类(含外语类,下同)专业、理科类专业、体育类专业、艺术类(含音乐和美术,下同)专业科目组合。 2数学考卷分文理卷 现行方案:数学考卷不分文理。 改革方案:新方案设置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3”为必考科目,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其中数学分为数学(文科)和数学(理科)。 3“大综合”也分文理科 现行方案:文理科均考“大综合”。 改革方案:文科生考文科基础,理科生考理科基础。文科考生所考内容政史地占70%,理化生占30%。理科考生则正好相反。全部题型均为选择题。 4按群体转换标准分 现行方案:总分计分方法没有根据不同选考科目的不同考生群体分别转换标准分。 改革方案:文科类、理科类专业按5科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为依据进行录取,各科成绩及总分用标准分呈现。 5将设文理两条录取线 现行方案:普通类没有按科类划定录取分数线 6英语(2)不再列入选考 7综合素质评价也成录取依据 现行方案:高考分数为决定是否录取的唯一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