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大学生频频自杀 学校对学生心理漠视成"土壤"?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2007-6-19 10:14:00
 
 

  每年高校毕业在即,都会传来多起学生相继自杀的消息。据《中国青年报》报道,5月8日—17日,北京相继有5名高校学生坠楼身亡。5月23日《生活报》报道,5月1日—21日,哈尔滨市自杀的大学生竟达到10人。难道,这就是不如意的大学生活惹的祸吗,亦或是火热的季节让人浮躁?

  为此,各地专家学者们试图从方方面面分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与动机。表面看来,他们的自杀与毕业论文写作、分配就业无望、失恋、精神抑郁等有关联,但若要追究更深层次的动因,就远非如此简单了。

  从小学到大学,孩子们无一例外地被要求好好学习,但追求学习成绩与排名却使他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随着生活中焦虑与紧张情绪的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一次大的心理危机。心理承受力强者,挺过去;弱者,恐怕就要做出自杀这种不智的行为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自杀,只是学生们人生失败的一个句号,它在大学阶段形成总暴发,并不全是大学的过错。

  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大学没有责任。现在我们看到,到处都是行政管理的数字化控制,譬如交通死亡率各个城市都有指标,矿难死亡率各省也有人数限制,有消息说各大学也有学生自杀限量,超出一定的数字,大学领导将被问责。其实,大学生自杀指标并没有明确公布,因为一旦公布,必然会给整个教育领域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如果高校自杀不超标,学校是不是就可以对学生的自杀现象坦然以对、坐视不管了?!

  我们提倡人文关怀,具体到学校,就是对大学生要关爱。所以,不需要承担过多责任的学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针对大学生情感现实,让他们更多地观赏有品位的艺术作品,或让他们参与到更多的艺术团体之中获得表现的机会。还有体育竞技、课外读书会、周末郊游等等,也都是缓解学生精神压力、获得情感升华的有利途径。如果高校因为片面追求大规模、大收益,而更多地将学生置于自学自足状态,一些学生心理出现严重危机后,不能得到有效防范,悲剧就只能一再发生。

  我们谈以人为本,对高校来说,就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以对学生生命关爱为目标。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高校好不好,要以博士点、硕士点的多少,发表学术成果的多少,获得国家级、省级课题的数量为衡量依据。所以,学校对学生心理的相对漠视,似乎就有了其“生根发芽的土壤”。

  大学之道是教育之道,是人文关爱之道,不是生产之道,所以大学应该告别各种量化指标,用心对待学生,才能减少各种悲剧,让大学成为年轻人真正的精神乐园。(吴祚来)

■相关链接  
  • 对当代中国人影响最深的“教子书”
  • 来自生活和灵魂 王手小说研讨会举行
  • 48年时间,67本日记 一个农民的"史记"
  • 上海高考成绩28日快递到家 严惩"体制外"招生
  • 京川作家纪念周文百年诞辰
  • 重庆学生体验美国高考 水土不服有人中途退出
  • 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至少30篇 预计为去年的一倍
  • 山东考生企图高考移民失败 怒告中间人索赔
  • 运营商短信收入日超亿元 短信还有50%降价空间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