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类图书越来越火,这把火最先由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成长记录点燃。现在,家庭教育类图书俨然构成了各大书市畅销榜单的中坚。
望子成龙的家长是它的忠实拥趸,"再穷不能穷孩子!"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购买了这类图书之后的父母们转身就把新书束之高阁,更有的家长却是在这样那样的"经典"面前几乎丧失了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类图书火爆市场
1999年,四川省一名中学生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而一夜成名。记录她成长轨迹的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风靡大江南北,连印30多次、卖出超过120万册,一时被奉为家教"宝典",由此引发了一轮接一轮的家庭教育类图书热潮;记者日前在昆明各大书市走访发现,这类书籍种数达300多种,成为仅次于励志类、求职类、通俗小说类的畅销书。
懂得家长最需要什么是《哈》类图书畅销的不二法门。比如《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望子成龙大败笔》……在报纸做了20年"知心姐姐"的卢勤也把自己和孩子、家长"交心"的经验汇成一本《好父母,好孩子》,因其"极具操作性"迅速窜红。
孩子的心理健康类图书也在走"迎合"的路数。一本《别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懂》出道以来就成为备受欢迎的畅销书。家长普遍反映:这本书让我们知道父母多么自以为是!《孩子都有向上的心》、《网瘾不是孩子的错》等图书则把目光瞄准了如何勉励读困生,如何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这一社会话题。"网瘾"早就是让现代父母们寝食难安的心腹大患,如何从孩子的视觉进行反思?家长们急于破解密码,掌握通往"成功戒瘾"的金钥匙。
也有的书籍巧妙地反其道而行之。"宁要快乐的傻子,不要忧郁的天才",封面赫然印着这句话的《我平庸我快乐》就成了不少家长和学生追捧的畅销书。作者通过父亲对女儿成长教育过程的反思,提出让孩子逃脱"天才"教育重压、追求平实人生的美丽和快乐。它甫一露面就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中引发了激烈讨论……
名目繁多的家庭教育图书似乎掐住了家长软肋:当社会变得多元而繁复,他们希望通过图书渡过家庭教育这片"苦海"。但是,图书营造的世界究竟是可切实操作的战地图,还是宗教图腾般的美妙幻像?
看上去很美?
家庭教育类图书市场的火爆尽管让家长获得了帮助,并舒缓了一部分学校教育重压,但现实令人担忧:无论出版物本身,还是购买之后的消费都让人对家庭教育不容乐观。
仍然回到《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诱发了"出人头地热",刘亦婷一时成为中国学生和家长们争相效仿的榜样。同类题材书籍的贴身跟进令人眼花缭乱,先后出现《北大女孩》、《耶鲁男孩》、《每一个父母都能成功》等大批彪炳"成功之道"的书籍――跟风,这是出版社的拿手绝活,各种家庭教育类书籍泥沙俱下,遍地开花,其主题不外乎"你想培养天才,我就教你如何培养天才"。
"很懵,有时候不知道哪本书好,哪本书不好。有的印刷低劣,粗制滥造,随便提几个观点就能成书。"家长万波面队这些书籍深感困惑。不少图书以个案取代了规律,希图营造一劳永逸的教育神话,片面强调"轻松学习"、"玩学习",弱化了学习的艰苦性、长期性,对家庭教育产生了误导;更有不少图书周身散发着浓烈的崇洋气味,比如《素质教育在美国》、《哈佛圣经》、《每个孩子都能进哈佛》等等"经典"。
"必须承认,有的外国教育理论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不少图书在大肆包装和炒作,有严重的美化外国教育倾向,把外国的教育说得完美无缺。外国的教育方法在中国就一定适用?未必,搞不好就是适得其反。"昆明二十八中骨干教师欧阳珊批评。
教育图书市场表面之火之乱却无法回避这样的尴尬:大多数家长买了这些书却未必认真看,束之高阁、不再问津竟成了它们的终极命运。在政府某部门任职的李海波家里就有不少家庭教育类图书,他的孩子今年刚上小学5年级,"买书的时候很冲动,但买回来一放就凉了,没时间看啊,更没时间照着书上的理论认真实践。"
不少家长并不回避这个买与读的两难――购买是心理慰籍,阅读和运用则必须花费太多精力,通常情况下,他们已经把孩子委托老人和学校;即便看过一些,但面对孩子仍然束手无策,不知如何下手,是按照"哈佛标准"还是"快乐原则"?"书上说不要跟孩子平等对话,问题是孩子根本不愿意跟你对话呢?你要是不哄他他就大哭不止呢?……情况千变万化,书上提供的只是理论。"李海波一阵苦笑。
更有的家长希冀从书中迅速偷招,一劳永逸,家长赵女士坦承,平时太忙,没工夫照看孩子,看书起码能学点应急的办法,弥补对孩子教育时间的严重不足。
图书无法取代家庭教育
求助书籍,却仍然满头雾水;索教经典,但现实太难操作――家庭教育类图书正在成为父母的某种精神图腾,好看,却不中用。
欧阳珊认为,目前家庭教育图书的兴盛客观推动了家庭教育的发展,其益处不容忽视,但家庭教育类图书再多也无法掩盖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稀缺的现实,家庭教育正在变成素质教育中的一块刺眼的空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充斥着太多弊病:或把孩子全权交给老人,或高薪雇佣保姆看管,或一味推给学校。"他们不懂教育,更不懂如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
记者在昆明不少小学校调查时也听到教师们这样的玩笑:现在的教育是5+2=0,即学生在学校经过5天教育养成的好习惯经过周末2天的家庭溺爱之后几乎完全消失,教师们的心血全部白费。但只要孩子出了点差错,家长就习惯性地归罪于老师,动辄跑到学校兴师问罪:你们是怎么教的?!
"图书营造的幻象把教育本身完全简化了,教育过程是反复打磨、矫正的过程,必须花费大量心血,不是靠几本书就能删繁就简。家长切不可抱着侥幸的心态,更不能把书籍教条奉为圣经。"欧阳珊说。
昆明市教研室的胡虹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家长绝不能放弃和忽略家庭教育,应当意识到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不是学几个"绝招"就足以应付;因材施教。孩子个性不同。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哈佛女孩";讲究方法。现在很多的家庭教育图书一味的提倡"放"并不科学,有奖有惩、张弛有度才是合理的教育。
"书籍永远无法取代面对面的良好沟通;心与心的交流才是最重要的。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最关键的是要给自己和孩子足够的交流机会;要让孩子有空间去实践,去摔打,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尽量发展他们的兴趣和潜力。"胡虹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