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澳门日报报道,澳门人追求名牌风气渐盛,并有年轻化及向校园渗透的迹象。Parda、Boss、VivienneWestwood、LV、Gucci……这些众所周知的品牌已经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初涉社会的年轻人,甚至未有收入的学生们都琅琅上口。曾经在巴士内听到一群学生大谈“购物经”:
学生难抗名牌效应
“哗!你这个牌子的钱包好靓啊,多少钱呀?”
“是呀!好靓呀,今年秋季新款,二千八。”
“好贵?我就舍不得买啦!”
接下来,还有数之不尽的“减价经”、“潮流经”。
其实,如今在新马路、高士德等人流较多的地区,各式各样的品牌店随处可见,手拿名牌袋、身穿名牌衫裤的学生和上班一族比比皆是。令人好奇的是,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如何负担得起如此高的消费?
一名中二男生说,现在所用的名牌背囊,是用父母给的零用钱买的。问他为何要买名牌?他说:“一分钱一分货。”总觉得名牌衫裤鞋袜、手提袋、背囊,款色和用料都较无牌子的特别且耐用。
追名牌受同辈影响
有初中女生表示:“我班好多同学都用。”可见用名牌袋对学生已是平常事然而,父母给的零用钱并不多,“看中”一个品牌袋,只有节衣缩食。
学生们花尽心思
名牌风气已杀入校园,为了买名牌,学生们花尽心思。不过,亦有不少人担心被父母责骂,为了隐瞒父母,有学生甚至会涂改购物收据。他坦言,自己并非生于富裕家庭,深知父母赚钱不易。不过,电视、杂志广告每天都在“推介”,少不免心动。
疾风中仍有劲草存
为了追名牌要节衣缩食,又要隐瞒父母,甚至偷钱,可见名牌之风对靑少年“毒害”不浅。大环境如此,仍能够抵受得住名牌风气的又有多少?至少,阿芬是其中一位。阿芬是中学生,父母都失业,家中唯一收入来源是身在台湾工作的姐姐。懂事的她从不理会同学们的嘲笑。她指着椅上的书包说:“这个书包用咗三年啦,虽然有时会遭同学笑,但我觉得无所谓,可以用就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