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来,中南大学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以教育创新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管理创新为保证的高校创新体系,仅国家科技奖就荣获25项,其中由校长黄伯云院士率队开发出的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获得今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改写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最近,学校又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服务创新型国家”,进一步加快了科技兴校和人才强校的步伐。
加强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中南大学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放在首位,学校对现有的教育理念、教学组织结构、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评价指标等进行大胆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型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建立“中国大学生创业网”和“中南大学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学校”,设立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开展“小发明创造成果展”等创新创业活动,成立“发明创造爱好者协会”、“未来职业经理人协会”、“未来专业技术人才协会”等创新创业社团,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搭建良好平台。同时,学校大力引进尖子人才。5年来,学校从海内外引进杰出学科带头人18人;新增中科院院士1人,总数达到15人;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总数达7人;新增其他国家级尖子人才70余人。学校党委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不仅要有大师、大楼,还要有大气,要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度。”为此,学校努力营造鼓励探索、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容忍失败的环境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创新氛围。教育创新使学生素质显著提高,几年来先后有97个团队588人次在省部级以上大学生科技、文化、体育竞赛中获奖。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突出科技自主创新
中南大学确立了“直接贡献国家重大工程、直接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直接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技术问题、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工作目标,把自主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学校大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测试、分析、实验中心,自主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具有科技战略眼光、勇于创新、善于管理的院士和知名专家为学术带头人,并紧紧依靠他们组建了一批创新团队。大力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的集成,将单项技术成果转变为有竞争力的产品。5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科技奖25项,其中一等奖两项。针对航空刹车副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由校长黄伯云院士率领的创新团队经过20年的努力,开发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用这种材料制造的航空刹车副,使用寿命是传统金属材料的4倍,重量只有原来的1/4。这项技术现已取得发明专利11项,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改写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目前学校生产的炭/炭复合材料刹车副不仅能够供应国内需求,而且开始向国外出口。学校还与国内有关大型企业紧密合作,开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解智能控制和大型预焙槽物理场仿真优化两大核心技术。去年,这两项技术在全国电解铝行业推广应用面达95%,一年节约的用电量相当于同年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一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探索科技产业化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针对学校办科技企业是否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中南大学进行了一次大讨论,形成了三个共识:如果科研人员没有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将是学校人力资源的最大流失;如果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和产业化,将是学校国有无形资产的最大流失;如果科技实验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将是学校国有固定资产的最大流失。共识形成后,学校即着手构建“以人为本、立足学科、要素组合、产权明晰、知识营运”的学科性公司制,制定了《中南大学技术入股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了“两个70%”:技术成果出资入股所获股份的70%分配给有关科技人员,非政府计划项目结余经费出资入股所获股份的70%分配给有关科技人员。不到一年,学校就以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形式,创办了60多家以依托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为特征的学科性公司。学校技术成果作价约2亿元,吸引社会资本约10亿元,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机电工程学院以国家863计划项目技术成果入股创立的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达3.6亿元。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将运用干细胞工程技术解决不孕不育的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吸引中国信托投资公司注资1亿元组建了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一年多来,这家股份制医疗机构已接诊病人10万多人次,治愈不孕不育症3000多例。
参与区域创新实践,实现高校与地区发展的“双赢”
围绕“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南大学做什么?中南大学又能为湖南的发展做什么?”学校进行了认真思考,认为中南大学至少可以为湖南发展提供人才库、科技库、思想库。按照以上思路,学校成立了“科教兴湘”领导小组,正在研究制定“中南大学科教兴湘行动纲要”,努力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由校党委书记李健主持的“中国中部崛起战略研究”课题组联络了中部六省的有关专家学者,正式启动工作;学校9位知名学者被聘为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在促进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改善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学校按照“党委领导、行政指导、教授咨询、民主参与”的体制模式,构建了“两级管理、院为主体、重心下移”的管理模式,通过实施二级学院目标管理和考核、办学水平评估、经费总额动态包干等制度,进一步增强二级学院办学活力;成立了学校和各二级学院的教授委员会,由其决定学校的学术事务;建立了以工作业绩为主导、以竞争激励为主线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和以岗位津贴为主的分配制度,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实行行政管理与事务服务的分离。目前正在按“事业部”的模式进行组织设计和改造,将服务岗与行政管理岗分设,以达到精简机构和人员、缩短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的目的。此外,学校还成立了中南大学董事会,聘请政府官员、大型企业负责人、知名学者和社区代表作为董事会董事或名誉董事,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管理资源,提高学校的宏观决策和战略管理能力。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大大激发了学校活力,增强了学校凝聚力。据民意调查,全校师生员工对“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支持率达到96%,对校党委的信任度达9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