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报考研究生的越来越多了,80%是大学毕业生。在石家庄市的一个报名点,因为人太多了,一个女孩竟然被挤哭了……”这是前段时间研究生报名中在石家庄盛传的一件事。还有数字暗合此意———从2000年至2004年间,重点大学的本科招生增长较为平稳,专科生规模快速萎缩,而研究生扩招速度明显偏快,博士生的年均增长率为19.5%,硕士生更是达到23.1%。
在对教师教学负担的调查中发现,2000年,平均一个导师带3.8个研究生,到2004年,平均一个导师要带7.7个研究生……
大学成了7年制?
四年级的大学生晨晨目前面临一个两难选择:要么考研,要么放弃考研。考研可以提高就业身价,为赢得更好的社会地位积累资本,但同时也意味着多三年的付出和花费,这对于父母都下岗、内退的晨晨家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晨晨好像一下子就懂事了。‘十一’放假回来,我给她钱,她说什么也不要,只说学校还有呢,还有以前爱吃的零食、水果什么的也没让带,其实我知道她是舍不得让我花钱了。”晨晨的妈妈说。对于她来讲,晨晨继续考研深造一直是她所希望的,她认为,只要将来孩子能好,就是她生活最大的安慰。“我不希望孩子像我和他爸这样生活。”她说。对于晨晨来说,如果放弃考研,意味着早三年就业,以每年收入两万元计,三年就是6万元,不仅可以供养自己的生活,而且还可以孝敬父母一些,让父母生活得更安逸。“现在已经很冷了,可是家里的暖气还是冰凉的,妈妈说只有我回家的时候,才会烧暖气,这样可以节省些。”
11月17日,晨晨有些沉重地说。晨晨家里一直烧着土暖气,她说一想到这个冬天,妈妈和爸爸为了省钱供她上学,她心里就不是滋味。她很想放弃继续深造的打算,“但这样妈妈会很失望的。”她说。晨晨和她的家庭所面临的矛盾,其实是任何一个家有学子的家庭都有可能要面对的。一方面是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方面是孩子对给家庭带来的负担的内疚。
择校引发“教育高成本”
河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李强对于教育成本的衡量,目前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可以直接套用的计算公式,国家教育局的有关专家也一直在对这一课题进行调研。教育成本可能涉及到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社会成本、教学仪器折旧等等多个方面,对于家庭来说,哪些是纯粹的教育投入,哪些是孩子生存的基本支出,界定起来也比较模糊。
目前从学校方面来说,教育成本一般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的基础建设,另一方面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投入。目前从我们得到的全省中小学的反馈来看,按照我们目前实行的“一费制”,大部分工薪家庭负担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没有问题。如果考虑到小升初的择校问题,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来说,就是比较困难的了,有的初中择校要交8000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高中也是这样,如果上一个普通高中,一年的学杂费也就是500元左右,如果想择校的话就要有更多的付出,这和家庭的教育理念是有一定关系的。可以说国家提供的资源是能满足学生的基本教育要求的,但是不可能使每个人都得到差异化的教育。我国的基础阶段的教育成本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国家投入、家庭支出、社会参与。目前是国家基本承担,个人负担的是较小的部分,大概占到总成本的15-20%。考虑到我国还有许多地方比较贫困,国家近两年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即“减免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课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4年资助了约13万学生。根据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普九”工作的推进,“十一五”期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也许是可以预期的。
贫困生的比例在扩大
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兼副书记:闫东利我们学院现在有学生2200人,其中有600多人为贫困生,是我们的重点扶助对象。从发展来看,贫困生的比例确实是在扩大的。这一方面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了;还有学生总人数在增加,来自农村的学生也比以前多了;另一方面,学生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确实也在提升。原来的时候,贫困生也有,但是缺口小,人数也少,依靠一些补助,基本能够保证缴纳各种费用,现在每年入学的时候,我们仍能了解到一些来自贫困农村的学生,东挪西借也凑不够入学报到要交的那笔费用。以一个普通的城市工薪家庭为例,夫妇俩每年的收入大概是2—3万元,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平均支出(包含学费、住宿费、书本费、生活费等)大概是万元左右,也就是要占这个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还要多。如果父母有一方下岗或者是单亲家庭,那么就要动用这个家庭的积蓄才能让孩子完成学业。目前学生面临的压力要比以前大多了,这一方面是经济上的,一方面是就业上的。这些压力也直接波及到了学生的家庭,有许多农村家长为了给孩子凑学费出来打工,还有的病了不就医拿药硬挺着。这些现象的存在是我们这个社会转型期和教育改革的独有过程,同时也应引起关注,否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确定了“奖、贷、助、补、减”的政策,来帮助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目前上到国家、下到石家庄市都有一些补助政策,还有一些社会慈善家设立了许多帮助贫困学生的基金,应该说,整个社会已经注意到教育成本的问题,并且都在积极介入。
社会资助体制应更顺畅
河北师范大学学生处长:陈世民曾经有媒体报道显示,现在培养一个大学生相当于一个农民10年的收入总和,可以说贫困问题是非常突出。每年我们学校都去一些贫困生的家庭进行走访,有的地方的贫困情况是难以想像的。我认为解决目前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助学贷款”。从中央到地方目前对于“助学贷款”都非常重视,但是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作为高校也在积极想办法,河北师大现在每年确立2000个勤工俭学岗位,为贫困生提供一些帮助,而且在积极为学生申请国家贷款的同时,每年还有上百万元的校内助学贷款,这部分贷款是无息的,对于取得奖学金、三好学生的贫困生还会减免10-50%的还款。但是这么多的贫困生,单靠学校势单力孤,整个社会资助体制应该更顺畅。
世界各国高校学费占人均GDP的20%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高校学费标准,大约占人均GDP的20%。从世界整体而言,学费占人均GDP一般在20%左右。美国:2001年,美国大学平均学费为5000美元,约占美国人均GDP的15%,公立大学的学费一般只几千美元,而且美国78%的大学生在公立大学就读;英国:在欧盟国家中,英国是较早开始打破免费高等教育制的国家。从1998年起,英国开始对本国学生每年收取最高不超过1100英镑的学费,占英国人均GDP的7.3%,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效尤。另外,许多欧洲国家都实行福利教育制度。德国等大部分欧洲国家并不收取任何高等教育费用,法国等一些国家则只收取少量的入学注册费。西欧和北欧等许多国家,其大学生的教育是免费的,如瑞典、芬兰和丹麦的各大学也会继续推行免费高等教育。
“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这是爱与期望带来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者、格瑞斯人才测评网站CEO阳志平说。他认为,在目前应试教育与企业惟学历适用的非正常人才观念的挤压下,类似这样的家庭矛盾和冲突应该是一种正常存在。晨晨的同学认为,晨晨放弃考研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为了长远利益计,牺牲三年时间,家里再投入三年,可以为将来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她越强,将来对家庭的帮助越大,否则,他们家将永远在这种状态下辛苦度日。
由此看来,在晨晨的同龄人中,高学历等同于高社会地位、高收入的想法是占主流地位的,也正是这样的认识,决定了近几年来考研人数急剧攀升的现状。但是,在人力资源方面有多年职业生涯的河北渣达亿隆投资公司刘董事长看来,用人单位的人才建设存在着制度成本问题,对于一个正常的单位来说,应该是高、中、低三种学历的人才都需要,一些事务性岗位完全可以提供给非高学历人员,而低学历人员也完全可以在一个岗位上积累工作经验,从而成长为公司一名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人员。并非是人人都需要高学历。那样既浪费单位成本,同时也浪费学历培养成本。同时,记者在我省人才市场了解到,高学历人员找不到对口的岗位,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实用人才,已经成为人才市场的一对突出矛盾。
小学从幼儿园开始?
尽管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但是对于家有读书郎的父母来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孩子接受全面的教育却是必然的选择,创造条件让孩子受到精英教育,这使得孩子的教育成本不断攀升。要把孩子培养成材,那么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于是,许多孩子的小学已经提前到了幼儿园。幼教阶段(3-6岁),选择好的幼儿园很关键,不仅要生活条件好,硬件设施全,而且要教育好,最好是有英语、画画等课程,如果能上蒙氏教育班最好。“正常班赞助费1200元,蒙氏教育班赞助费2000元。”这是一家省级幼儿园的赞助费收取标准,该园园长说。报名时间在每年的3月,如果想保险一些,最好在头一年的12月就来登记,“可能有希望上。”她说。中小学阶段,也就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支配下,每个中小学生都不堪重负。
“国家一再坚持减负,可我孩子肩上的书包却越来越重。”一名中学生的母亲说,“不敢减呀。人家都读奥数,我的孩子不读的话,如何跟人家竞争?人家孩子都学音乐、画画,多多少少都有些特长,我家孩子不学的话,将来肯定技不如人,所以只有不停地让孩子上辅导班长本事。”今年13岁的初三学生张小每周要上6天半的课,还有两个晚上要接受家教的辅导。“属于自己的时间只有星期天的下午。别说别的娱乐了,连姥姥家都不能去,因为一个下午的自由时间要做洗澡,洗衣服的事。”她说。这样看来,对于张小这样的中学生来说,不仅要为额外的学习付出时间、金钱等成本,而且还要付出感情成本,以牺牲两代人的亲情为代价,赢得需要但并非必要的额外学习时间。
汹涌澎湃的“高四大军”?
高中复读生西丝在又一年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迎来了她18岁的生日。这一天她妈妈不仅带她去了肯德基,而且带她逛了商场,买了衣服和礼物,还买了她喜欢的音乐碟。“很久没有这么放松了。”西丝有点留恋这样的日子,但是她的妈妈却认为,除了生日可以这样让她放松一天之外,其余的时间可不能这样“浪费”。“为了她将来的前途,现在必须把一切时间用来学习。”其实在今年的高考中,西丝以580分的成绩考取了本科学校,但由于她父母认为以她的实力完全可以考得更好,因此他们一致决定让西丝复读,以争取来年考取重点大学。“爸爸、妈妈认为,非重点大学毕业很难找到好工作,将来继续深造也会受影响。”西丝说。为此西丝付了6000元复读费,教辅书等虽然有去年的,但肯定还要买新的。“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西丝妈妈说。
对于大学自费生王先来说,他读大学的费用是他下岗的妈妈在超市打扫卫生挣来的。“我每个月可以挣到1200元,自己每月花费200元,存1000元,一年下来刚好给儿子12000元,学费、书费就都有了。”这位母亲说。为此她只能吃最便宜的伙食,牺牲自己的一切花费。“从前还给自己的妈妈买点东西,表表孝心,但现在不仅不能孝敬,还要经常要老人补贴我们。”王先的妈妈说。其实就王先本人来说,他是不想读这个大学的,“我自学了动漫知识,能找到很好的就业岗位。事实上,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就已经在一家网络公司找到工作了,做动漫推销,第一个月就收入了2000元。但后来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我考取了现在的高校,但需要自费。我想放弃,可妈妈不同意,她说我不能满足于现状,否则将来肯定被淘汰。妈妈希望我继续读书,而且为了将来发展,她不许我打工,怕影响我继续深造。她说我最好能读到博士。”
多受1年教育,收入提高2.4%?
从这些不同阶段的教育个例来看,不论是什么样的教育,也不论是什么样的家庭、学习条件,都已经把受教育的年限从幼教开始拉长到了研究生教育。而在一个大学毕业班里,2/3的学生都要参加研究生考试也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成本也就在这拉长的教育年限中,成倍地增长。从幼教到精英教育,在一级一级的台阶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精进。但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社会环境下,精英的成材之路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但是大环境的驱使和教育产业化的社会现实,使得精英教育变成了一种大众需求。我们应该注意不要让精英教育兑水,像现在的大学教育普及化一样,如果精英教育不再精英化,那是整个社会的悲哀。”教育学家贾随刚认为。出人头地的想法,使人人都对精英教育趋之若鹜。从幼教开始的一种社会办学、家长投入给孩子额外学习的教育方式已经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社会经济主体之间相互制约与合作的一种社会契约。实际上,在目前的教育市场,这样的契约实际已经在暗中生成。但是对于一个用人单位来说,建立和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却必须充分考虑过程成本、执行成本和社会成本。认知科学表明,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体能、技能与智能的获得,社会需要支付的成本比例为1∶3∶9,而三者对社会财富贡献(即人才资本增值)的比例为1∶10∶100。据世界银行一份报告资料显示,劳动力平均每人多受1年教育,收入至少要提高2.4%,GDP则会增加9%。虽然如此,但不正常的人才观念和用人制度,必然催生不正常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培养成本。专家认为,人才培养是长远之计,应从长计议,有科学规划。从起点教育、学历教育、任职教育到换岗锻炼等,都应有计划进行。时紧时松、时抓时放的培养,只会增加培养成本,难以产生良好的人才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