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10月31日报道,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局长王炎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农村教育还面临教师待遇没保障、教育收费不规范、教育负债无法偿还、办学条件无法改善等种种困境,缺钱,是农村教育的症结。
农村教育缺钱,不是个别社会现象。象江苏省南通市那样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局长都痛感“缺钱是农村教育的症结”,在那些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这一问题更为严重。今年五月新华社的一篇报道说,在河北省石家庄某贫困县有数万名中小学生,但拨给教育局的公用经费只有区区2000元,平均每个学生不足1毛钱。因此,河北省出台规定,地方教育投入不足者,相关领导将受到处分。
处理相关领导固然应该,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总是农村教育缺钱?
当然,这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有关系。但是,我们知道,实际上义务教育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因此这和农村的经济条件应该没有什么太大联系。事实上,即使是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县城,我们都能够看到办学条件相当不错的学校,有的甚至堪与大城市的学校媲美。这些县城里的学校与乡下的学校形成鲜明对比。同样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为什么会呈现两种不同的情形呢?
应该承认,县城里的学校之所以有条件进行各种硬件、软件建设,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们收取了各种不合理的费用。尽管各级教育部门都明令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可是每年的择校热从没真正冷下来过,大多数择校成功者凭借金钱得遂心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家长择校仅是结果,因为他们之所以择校,是因为县城的学校条件本身就比较好,而家长择校不过是进一步加强了县城的办学优势而已。
所以,造成总是农村教育缺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
虽然政府垄断着几乎所有的教育资源,但是教育资源再分配的时候,由于县城集中了当地的权力部门,因此它能够在利益博弈中轻易获胜。结果,一方面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有限的投入仅仅造就了县城里的少数几个学校。除了经济上,还有教师的配置。有相当的好教师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下,不断地被上调,村里的调到乡里,乡里的调到县里。仿佛有一台无形的“教师收割机”,在不断地把优秀教师从农村的土地上“收割”走。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结果,是教育资源和成果主要被县城占有。而教育资源和成果主要被县城占有,就意味着被相对富裕、相对强势的社会阶层占有。教育资源配置上日渐生成“权贵集聚效应”。当那些有权力背景和有金钱实力的孩子轻松地走进县城的“名校”、重点学校时,就意味那些家庭贫寒的孩子被剥夺了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的孩子得不到良好教育,终究难以走出贫困的阴影。教育本来应该缩小社会阶层差距,可是现在却成为保持乃至扩大城乡差距的可怕的筛选机。
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是我们国家的现状。由此造成的择校不但加剧了教育不公,更加深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既存的鸿沟。政府必须改革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以维护教育公正为出发点,促进教育这一公共资源为最广大的人民所享用。如何使教育资源得以公平分配以实现教育公正,不但事关社会公平,也考验着各级政府的诚心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