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一份资料表明:中国大陆18岁以下未成年人有3.67亿,据保守估计,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光有身体健康而没有心理健康,那不是真正的健康。人的心理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存有障碍,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正常成长,而且还会导致犯罪,甚至酿成悲剧,而上面的数据也向我们证实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教育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少学校从教师到领导对心理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因此,要推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应用科技手段从建立教育体系着手,以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能从主体出发认识、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与专家的一对一沟通,发现并解决一些可能潜伏的心理障碍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久前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网校正式上线的心理社区,可谓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了一个先河。 清华网校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建立全面面向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理社区——走出这脚踏实地的第一步,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网校是付出了极大的决心和勇气的,而让清华网校有如此决心的则是它优秀的心理咨询专家团队。据了解,为了办好清华网校心理社区,使之成为青少年及家长的良师益友,能真正解决同学们所面临的现实心理问题,清华网校邀请了一大批国内顶尖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加盟,共同为同学们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解答有关心理方面的疑惑。这其中,樊富珉教授是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点负责人。现任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心理辅导研究中心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人力资源开发、比较德育研究。李焰,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中国超常人才研究会学术委员。刘丹,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方向博士毕业,现任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临床督导。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心理中心主任、现任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网校心理中心主任的陈纪英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擅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团体心理咨询与训练、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危机干预等。在全国几十个地区、北京市百余所学校对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过心理教育方面的专题讲座。主要工作是面向学生、家长、教师培训及参与有关教育行政领导针对中小学心理工作研究,工作重点在学生心理指导,辅导效果得到学生肯定,辅导方式非常受学生欢迎。正是有了如此实力雄厚的心理咨询专家队伍,清华附中附小网校才会如此胸有成竹地将目光投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
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网校是国内最早将网校教育引向平民化的先锋之一,其提出的网校“普及化”思想在国内网校市场掀了一场网校市场定位的革命,并身体力行“促进城乡优秀教育资源共享”的使命。在实践“普及化”战略思想的同时,清华附中附小网校也非常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由于青春年少、充满朝气的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急剧变化和发展的特殊时期,这是心理冲突与矛盾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是教育。清华网校成立心理社区,通过现代的手段——网络的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正确而科学的心理知识的传播,在传播心理知识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大家觉得心理知识的学习不是枯燥的,是有趣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和社会需要,唤起心灵的感应,触动潜在意识,激发自我潜能。 通过网络进行心理教育渐成趋势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进入网络是青少年与他人沟通的良好途径,能帮助青少年学习和使用有关的心理与教育理论进行自我教育;通过网上的讨论、交流,认识更多的朋友,通过上网进入成人社会和大人们交往,更多的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各种实践,在相互了解中加快成熟的步伐。因此,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和家长也来参与网上活动,这不仅能增加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也可以看到孩子们在网上所表现出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索精神和不断提高的社会适应能力,重新认识他们并改变我们的教育方法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我国传统教育中长期被忽视,但是当前素质教育中出现的热点话题,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心理素质培养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性。清华网校通过心理社区,首先实现了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体现了以学习为主体,让青少年在学习中充分发挥智力和能力的作用,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而产生成就感,产生乐学感;其次关注了人际关系的心理健康,使青少年能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自己及他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知道尊重和关心别人,与他人和谐相处,亲密合作; 再其次完善了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让青少年善于正确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较为正确地确定自己努力发展的方向,并不断地扩展自己地生活范围,乐于接受他人和新鲜事物,从中获取一些新的体验,不断充实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实现了教育关爱,推进了素质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