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教育看点:校园文化—“花絮”还是“异化”
来源:新华网     2005-10-19 8:17:00
 

    羊皮书里藏“偶像”

    10月8日,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正式开门纳新。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新生前来报到。

    报到新生的手上,各种新书一大摞,其中,《2005年重庆大学生活学习羊皮书》引人注目。因为书内专有一章《校园逸事》,其中有一段,历数了重庆大学的帅哥老师:

    晓红校长,真性情,高大,有风度,会唱歌。可惜公务繁忙。

    舒立春副校长,有一种儒雅美,有书生气。

    软件学院杨丹院长,有潘安之美,儒雅风度。这是学院女生共识。

    教英语的高翔老师,酷,拉风!正宗的偶像派老师。

    计算机学院的李双庆老师最帅了!温文尔雅。

    王宗笠,教大学物理,极其帅,尤其是他的声音!

    经管学院的林朝南老师,人很好,课也讲得好,人也很帅!经管院有名的忧郁王子。

    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逸林老师,这是一位让女生在上课时两眼发光的老师:声音富有磁性,一流的讲课水平……”

    羊皮书另有一章,名为《重大文化场》。其中一篇,名为《我理想中的男朋友》,开篇即是“他可以不高,也可以不帅,有没有钱无所谓,但他不能有不高、不帅和没钱的自卑。”

    文中还说,理想中的男友可以是一个很飘逸,眼中充满迷离,有着洁净的头发,白色的衬衣,背着背包孤独行走的有诗性的人。“但我更希望他是一个步伐坚定、眼神犀利,在人群中游刃有余的现实主义者。”

    该文后面还有几句点评文字:“大学里面,有学业,有友谊,有生活,也有爱情。”

    “羊皮书”外遭“评说”

    10月9日,重大“羊皮书”里的“帅哥老师”和女生“理想中的男友”等内容经媒体披露,在社会上引起不小反响。

    黄晓白女士是长沙的一位家长,她的女儿在外地读大学。对于重大的“羊皮书”,她快人快语:“学习还没开始,就怂恿他们把心思花在别的地方,容易分散学生的精力。”“要是我的女儿到重大,刚入学便面对这么些乌七八糟的诱惑,我这个当妈妈的没法放心。”

    家长担忧,在校大学生又是怎么看待这个“羊皮书”的呢?10月11日,笔者跟大三的学生谈论这个话题。出乎意料,女生和男生,态度“誓不两立”。

    唐吟:“变态。我觉得这是对女生的不尊重。”

    曾艳:纯属出风头,有几个人会去追捧他们推出的“帅哥老师”?谁会傻乎乎地按图索骥,去寻找“羊皮书”上描述的理想男友?

    窦红丽:弄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除了哗众取宠,对学生有什么意义?

    男生阵营中,则鲜有苛刻的批评声音。

    黄海涛:可以吧。现在都在谈论社会多元化,谈论社会的宽容,对大学里推荐“帅哥老师”一事,怎么就不能宽容一点?

    张志昊:不错。在高校学风不好的今天,女生喜欢“帅哥老师”,肯定乐于去听他们的课。女生去听课的人数多了,自然而然要带动一批男生去听课,异性相吸嘛。这样,反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出勤率。

    张国栋:大学校园里总不能铁板一块,应当允许活跃校园气氛。“帅哥老师”,即便学校不公布,女生心目中还是有的嘛,只不过她们碍于面子不愿敞开心扉而已。

    河北秦皇岛市某高校的韩新明老师,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他的第一感觉是,有点荒唐。“使用‘帅哥老师’,不恰当。不过,这样一本‘羊皮书’,对大学生4年的生活学习将起到指导、参考作用。”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毛晓红书记对“羊皮书”持宽容态度。他评价重大的“羊皮书”“比较人性化,显得很亲情”。在他看来,平日里,大学校长给大学生的印象比较庄重、严肃,容易使学生觉得校领导距离他们很远。经过“羊皮书”这个传播媒介,让学生感觉到校领导也是普通人,和年轻人一样,非常可爱,这就拉近了师生距离。不过,对女生理想中的男友被写入“羊皮书”,毛晓红书记出言谨慎:“以轻松方式引导学生如何树立恋爱观。这种方式,固然考虑了当下青年人希望轻松,不要沉重的愿望,但如果‘度’把握不好,过分调侃,反而是误人子弟。”

    绵阳某高校学工部的干事余姗姗老师对“羊皮书”持鲜明的批评态度:“老师是以整体面貌反映出来的,不是靠卖弄噱头诱惑学生。这种做法既是高校浮躁的写照,更是高校道德滑坡的标记,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格格不入。”她有些忧心忡忡:高校的道德思潮现状,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兰州理工大学的陈梅老师对重大“羊皮书”中“卧哥藏夫”表示异议:“变调了。不能把个别人的一种爱好、看法,当成学校的行为规范或者指南来推行。一个老师‘帅’与‘不帅’,以及‘帅’在什么地方,应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的东西,各人看法没法一样。学校这样搞,显然是在误导学生。”

    “羊皮书”之校方观点

    10月12日上午,笔者连线重庆大学学生思想教育与心理指导办公室,电话采访了张旭东老师。张老师说,不否认“帅哥老师”一事,也没否认校领导事先知道“羊皮书”的事情。他表示,“这是校园建设的一部分,主要是文字活泼了些而已。”问及具体情况,他说这是学校图书馆在具体负责搞。

    联系重庆大学图书馆,未果。后来,笔者拨通重庆大学学工部李华部长的电话。李部长解释说,这本“羊皮书”是学校新区虎溪校区搞的。目的是针对新生刚入学,对学校的生活不习惯,心理上容易产生某种寂寞而编写的。她个人的评价是:“无所谓。现在是一个开放型社会,青年学生,有的主要将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有的则主要把精力放到了生活上。”

    看来,重大印制这样一个有些另类的“羊皮书”,主要是给那些喜欢享受生活的学生提供的“生活服务指南”。具重庆大学的学生介绍,“羊皮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告诉新生如何“玩”重庆。

    校园文化在“异化”吗

    重庆大学“羊皮书”中的“帅哥老师”和“理想男友”,是该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花絮”。这样的“花絮”文化,比较新潮和另类,凸显了其校园文化人性化的一面。这与多少年来的内地大学正统、严肃的面孔对照,确是让人耳目一新。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一味迎合的是新新人类一代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和时尚需求,确也值得探讨。

    校园文化,从小学到大学,每所学校都在建设。然而,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怪事,似乎昭示着有些高扬着文化旗帜“校园文化”被“异化”了。

    前一时期,南方某高校的经管学院,也曾出过一个手册,其中赫然有内容告诫新生要想法当团支书,而不要去当班长,因为当支书轻松舒适,当班长累死累活不讨好。那个手册后来被校方收缴。

    贪图安逸、竞相享乐、官本位等观念,在时下一些高校校园文化里,越来越以“正面形象”出现。这样的文化思潮是否变味,见仁见智。

    对于“帅哥老师”和“理想男友”引入大学生生活学习手册一事,陈梅老师直言不讳:“这种引导,不是大学应有的理念。重庆大学的这个导向是错误的。” 校园文化为什么会变味?余姗姗老师认为:是现在的教育理念存在问题。她预言,不管哪个领域,作为指导性的理念一旦出现问题,咄咄怪事的频频上演,也就在所难免了。

    “教育吉尼斯”剑走偏锋

    9月9日上午10时,上海福州路英孚教育2楼教室。1位英国老师和30名中国学生,挑战“持续时间最长英语课”吉尼斯世界纪录。72个小时里,师生们每8个小时有15分钟的休息时间,以打破波兰人连续66个小时英语授课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第9个小时,大男孩肖城第一个坚持不住了,吐完之后决定退出。第一夜,又走了2名女生。11日,医生明显忙碌起来,给许多因长时间疲劳吃不下东西的学生提供了胃动力药。一名女学生终于还是吃不消了,成了第4个退出者。 中国人虽然创造了最新的一个“教育吉尼斯”,但这个吉尼斯纪录的意义何在?上海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蔡伟良表示,这简直是在胡闹。“像这样的挑战与教学、知识没有关系,完全只是种炒作行为。”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挑战的项目如果对改善人的生活有帮助,那么自有其意义,但是像这种没有积极意义的挑战却非常无聊、可笑。”

    主办方承认,举行这样的活动并不是为了让学员的英语水平得到多大提高。负责该活动的一名工作人员明确告诉记者:英语学习无法速成,此次挑战吉尼斯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场冒险,“虽然疯狂,但是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证明自己,十分刺激。”

    “疯狂”、“冒险”,显然不是教育理念的用语。同样,享乐、浪漫,似乎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也格格不入。理念一旦被注入杂质,是否会导致教育体系大厦的倾斜?

    教育理念之痒

    从“帅哥老师”、“理想男友”“羊皮书”,到“上课吉尼斯”,以及眼下在一些地方正轰轰烈烈开展的“超级教师”评选,这些教育界的新闻事件,孤立地看也许只是些“个案”,但细究起来,不能不承认其中显现的时代趋势:包裹着“帅哥老师”和“理想男友”的“羊皮书”,号称是重大校园文化的指导性读物,这些新潮、另类、时髦的做法,究竟是贴着校园文化标签的假冒伪劣产品,还是货真价实的正宗新文化因子,一时尚难有定论。由此,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大学应当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

    必须承认,时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迷失方向的危险。许多大学的学工部门,把举办各类歌舞比赛,当成了主流的校园文化。其实,这是校园文化娱乐化的表现。娱乐者,文艺活动之别称也。遗憾的是,今日之“文艺”二字,虽然也有个“文”字,可惜,它早被“艺”字喧宾夺主,只剩下个“文化”空壳而已。或者说,文化已经变成了娱乐的傀儡。看看“羊皮书”中搞笑的调侃,世俗的男欢女爱的调教语言,怎能不让人为校园文化的走向捏把汗?回头再看看小学那边,一些教师有组织地变成了追星族。校园文化,莫非真的可以以艺代文,手舞之、足蹈之下去不成?

    一种校园文化的形成,乃是大学教育理念培育的产物。诚如重大方面所言,“羊皮书”要迎合大学生。问题是我们的教育理念该怎样迎合时代的发展,满足大学生的正当需求,无疑是个有待探究的课题。

    大学本是现代社会精神文化的重心所在,拒绝崇拜外在的多种重心。没有这种安静的重心,校园文化与教育理念文化就会在热闹的权力文化和经济浪潮中迷失方向。中国的大学虽有不少,却缺少大学应有的文化伦理。早年,“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曾经是北大的校训。现在的北大,校训被饭厅墙壁上悬挂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八个字的口号所代替。这中现象让人心情复杂。

    中国缺少一种大学,缺少具有“自有思想,独立品格”的精神。这正是过去我们传统教育理念的精髓。时至今日,崇拜世俗和追名逐利,演变成一种教育新风尚。“羊皮书”、“超级教师”,堪称是标记性事件;而“上课吉尼斯”,以及为世人所诟病的职称泡沫、学术泡沫,为后一种现象作了很好的注脚。这样和世尘越来越紧密拥抱的教育理念,非常值得思考。

    当我们的大学纷纷举行××年校庆的时候,欧洲的好多名牌大学,却安静地度过了它的几百周年。德国著名的洪堡大学,在校内一个很小的聚会场所,墙上挂着一些黑白照片,这是学校29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教授。在这种不事张扬的安静中,大学始终表现出一种高于社会权力结构的气度。美国总统小布什耶鲁毕业,做总统一年后,想争取一个名誉教授的头衔,但耶鲁鉴于他在校读书期间成绩一般,居然没有通过。其间所体现出的教育理念、办学理念,实在应令人深思。

    当我们探讨校园文化时,不妨分析一些有关校园的新闻性事件,为其教育理念号号脉,这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不无裨益。

 

■相关链接  
  •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上海逝世[组图]
  • 教育看点:校园文化—“花絮”还是“异化”
  • 利川实小借“神六”上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 资料:成人教育面临转型之痛
  • 管理教育的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 美国法学教育和学位制度
  • 今年广州大学增招教育硕士
  • 考研网上报名程序多多请考生看清楚每项细则
  • 南开大学考研招生政策解读 报名人数超万人次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