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职业技术教育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转变蓝领低人一等的成见 职业教育回就业本位
来源:科技日报     2005-11-18 11:43:00
 

  自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向就业本位的步步回归,意味着它不再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再是盲目地转向普通教育。中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带动经济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既为职业教育回归就业本位提供了一个良好机遇,也不可避免地使有关职业教育的观念、政策、投入及自身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凸现。

  转变“蓝领”低人一等的成见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都是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性人才,这些人才占从业人员的绝大多数。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职业教育本应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百余年的发生、发展过程,却一直在两种环境因素相互角力中艰难而曲折的挣扎。在经济因素方面,工业化对批量劳动力的需求,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技能通过师徒或父子传授的方式,使以专事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日益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因素方面,长期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却使鄙薄劳动、轻视实践、排斥大众的观念盛行,并积淀为传统文化,又阻碍了面向大众且崇尚实用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而面向人人、培养人人成才,恰恰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使命。

  正是传统的重虚(理论)轻实、重学轻术、热衷于坐而论道的文化陋习在教育领域的强力渗透,使当今的市场调节作用在职业教育领域失灵:一方面媒体不断发出“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信息,另一方面家长、学生却无动于衷地挤在“小学到研究生”这条求学路上。

  清华大学IL工程师首席项目顾问吴文虎教授认为,长期以来整个社会的潜意识就是普通教育凌架于职业教育之上,在许多家长心目中,孩子只有走所谓正统的高中—大学路线,才可能成为学业和将来踏入社会的“成功者”,才可以做“管理者”和“白领”,而选择上职业学校不过是中、高考被淘汰后的一种无奈。每年一些职业学校的入学仪式气氛总是很沉闷,因为学生们摆脱不了作为“失败者”的灰色心情。而在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的德国,则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当作平行、平等的体系,只是个人发展的不同选择而已。因此我们的观念一定要转变。

  青岛港务局集装箱桥吊队队长许振超创下了集装箱装卸的世界纪录,沈阳鼓风机集团增速机车间青年技工徐强创下了大型齿轮加工的四级精度。这些受国际同行刮目并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利润和竞争实力的“智能蓝领”,都是职业教育出身。这类成功的事例一再证明,一个年轻人考不上大学本科,并不意味着就是创造发明的“淘汰者”,当技术工人一样有灿烂的前途,“蓝领”绝不低人一等。

  纠正被扭曲了的教育人才政策

  在政府层面,转变成才观念的一个有力举措,就是纠正被扭曲的人才政策导向。在德国,高级技工的月平均收入约为2500欧元,略高于德国人均收入水平。与此相反的是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一项调查,以2004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年薪28348元为准,技师为92.2%,技工为79.9%。这种低收入的局面不扭转,要使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相当是不可能的。

  谈到这个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原因之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金土说,技能人才的待遇过低,不仅表现出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劳动尊重不够,而且反映出了政策上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不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因此从政策上引导广大青年学技能,关键在于打破常规的“用工等级制”,进而相应改变我国的人才管理模式:高级技工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应有平行的发展空间,他们的待遇应与工程师不相上下。上海宝钢现行的首席技工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相当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和推广。

  进入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在法律上已被确认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地方的决策者,仍把职业教育视为普通教育的补充:在教育规划中,往往被当作普通教育生源的缓冲系统;在招生与经费投入政策中,也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分析前些年中职教育招生数连续下跌(1999年一度迭到了390万人)的原因,上海市教科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马树超认为与一些地方落实中央政策不到位有关,比如国务院在2002年对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作了明确规定,但当年全国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反而较2001年下降了一个百分点。

  杨金土认为,教育选拔功能在现行教育人才政策的支撑下得到过分强化,还大大扭曲了当今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用“一张考卷,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人,必然忽视了人的多样性发展和社会的多样性需求,从而使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异化为教育类型的等级化:把大量被认为是“学业失败”的学生分流到职校,导致了职业教育被看成是次等教育。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成了被选拔者和被淘汰者的重新归队,从而彻底否定了本应有的“行行出状元”的办学指导思想。

  回归突出能力培养的教育轨道

  在职校层面,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或一味抱怨社会鄙薄职业教育,解决不了发展的整体问题,还必须坚持自身办学的以就业为导向,从目标定位到运行机制的深化改革。目前的中职学校有1.45万所,其中只有5000所左右的中职学校保持着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如果说高就业率反过来推动了一些职业学校规模的“火爆”,那么订单式培养就是这些职业学校成就高就业率的一大法宝。订单式培养所以制胜,全在于职校与众多企业一道制定招生计划、专业、培养目标、工作岗位和工作待遇,使学生还没毕业就明确了去处,于是又吸引到更多的学生前往求学。正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陈宇所说,职业教育发展靠的是生产力的进步,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持续不断的,职业教育回归就业本位的实质就是“企业本位”。

  目前的优质职业学校已基本饱和,没有什么扩招能力了。而不少偏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办学方向的职业学校,却在加大对学生的文化课补习,削弱实践环节,这种学历化办学倾向造成了很多毕业生因缺乏实践经历和过硬的技能而无法就业,对职校学生和职校自身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认为,严格地讲,达到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还不到一半,很多学校虽然挂了职校的牌子,但有的专业教师缺乏行业背景,很难指导学生实践,还有的教材落后,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要完成明年的职业学校扩招80万至100万人的计划,当务之急就是解决这部分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问题。

  在基本上实行(不用考试)登记入学的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比较差,这也是许多家长不愿送孩子读职校的一个原因。如何把低起点的学生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不少优质职业学校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不拘泥于现行普通高中的教材标准,更不与高职教育接轨,而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的中级工应知应会作为专业课的核心内容,使学生学得进、用得上,再通过与实践相结合,转变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江苏扬州天海职业技术学校还通过半工半读、工学结合,让贫困生用自己的双手挣钱交学费,既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又调动了农村贫困家庭送子女上职校的积极性。

  吴文虎教授说,半工半读对于培养第一线的劳动者至关重要。首先是农村贫困生交不起学费,职业学校派学生到相关企业顶岗实践可以解决他们的学费问题和生活问题,其次是工与读结合在一起,可以在实际训练中和所学的理论相互促进。这一点落实起来不容易,但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

  建立起职教贫困生的资助制度

  让家庭贫困学生上得起职业学校,也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职业学校生源的八成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一成多来自城镇低收入家庭,但在当前国家的扶困助学体系中,对职校贫困生的资助还是个空白。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是无偿的,对已成年大学生的助学贷款也有着国家政策扶持和高校担保,而职校生的年龄尚小,靠助学贷款上职校的可能性至少在近期微乎其微。

  为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从2004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每年拿出5亿元用于支持县级职业教育,从2005年开始,财政部每年拿出5亿元用于职业学校的基础建设。然而,由于职业学校的学费较普通学校稍高,尽管一些职校采取了部分减免学费的措施,一些地方还推行了“职业教育券”政策,或适当减免就读于本区域急需农业技能专业学生的学费,对扩大职业学校生源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从全国看,贫困家庭孩子上不起职校的问题并没有基本解决。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李守信认为,为职校贫困生提供助学资助,是推动社会公平的本质要求。他说,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应该包括支持帮助这一人群,再一次为他们提供就学机会,为他们的能力发展创造条件,只有使他们实现就业这一基本权利,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针对当今一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待遇比不上职教生高的现状,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崔柄建多次呼吁,不要在人生十字路口误导农家子弟,上大学需要负担相当高的教育成本,这不应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发展是职业教育的主题,而实现发展就要以改革为动力。面对社会需求巨大和职业教育供给短缺的实际,在积极探讨一些可行性的政策中,财政方面是否可以安排一定的贫困职校生的助学津贴,企业方面是否可以在与职校合作办学中以多种形式资助贫困生,职校方面是否可以通过实习基地、校办产业和开展社会服务等创收渠道资助贫困生,以最大限度地弥补我国教育发展政策上的这个缺陷,这既是我国建立比较完善的助学制度的现实需要,也将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改革举措。

  到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要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相当;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要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要实现温家宝总理今年11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这个发展目标,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走上回归就业本位的改革之路。

 

■相关链接  
  • 山西沁源货车碾死21师生 公路躺满孩子尸体(图)
  • 转变蓝领低人一等的成见 职业教育回就业本位
  • 解窘职业教育,需根除落后意识
  • 国家信用管理职业资格认证报名火热
  • 国家首次进行网络编辑资格认证
  • 理财规划师认证培训启动
  • 问责:比货车碾死21名师生更恐怖的是什么
  • 罗马许愿池内的硬币竟被马路清洁工悉数偷走
  • 辩方律师称:“莎朗·斯通整容案”已了结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