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极没有熊?鳄鱼为什么见了食物流眼泪?英国二战时为什么停止天气预报?”这不是娱乐节目中的脑筋急转弯或有奖竞猜,而是今年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中的考题。该门考试共有130道题,须在120分钟内答完。考生普遍埋怨考题量大、题难、题怪,与公务素质无关。(11月30日人民网)
面对批评,有专家解释说,“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考察的是考生是否具有作为公务员的潜质,这些怪题可能是命题者有意设计的,是为了考查取舍与应变能力。不少评论者支持这种“解释”,认为这是一种“题中有题”的考试。
这种对命题动机一厢情愿的揣摩,听起来似乎在理,不过笔者觉得,这么大规模的重要考试,评判规则应该是先在、明示和唯一的,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
可能我们平常听多了诸如丈母娘如何巧选女婿、姑娘如何巧妙择偶的故事,对“题中有题”的测试有一种莫名的推崇,认为考前不告诉你评判规则,等测试完后,再对规则进行解释,如此测出某种真实的东西。这种小聪明只适用于一些小型考试,对大规模、大范围的统一考试,就不适合了。
因为这类考试最大的价值取向是公平,如何才能达到公平?只有在考前公开考试规则,才能使公平得到保障———先在,表明考试是统一规则下的考试;明示,表明大家都心知肚明,从而遵照规则公平竞争;唯一,意味着同等的状况会得到同样的对待。公务员第一轮考试,竞争者如云,考试规则当然得先广而告之,岂能“隐藏”评判规则待考后“解释”。
在公务员第一轮考试中就掺杂太复杂的考核,只能适得其反。试问,忙于答卷的考生在紧张的状态下,有几人的“应变能力”会被激发?而且规则非“明示”而是“解释”,解释中蕴含巨大的自由裁量权,评判的公平性必然打折扣。
还有专家说:既然感觉到有些题目偏难,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完,那就应该把难题跳过去,先挑容易的做,从而提高得分效率———照这样的逻辑,如果一个官员在现实施政中也如此,遇着矛盾绕着走,为追求效率回避矛盾,这样的公务员称职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