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公共科目笔试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省会城市同时开考,36.5万名考生竞争97个部门的10282个岗位。今年试卷形式与往年相比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实质没有变,依然是社会热点问题。(《江南时报》11月27日报道)
作为国家公务员,本身的职责就在于为国家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因此,关心时事、关怀民生,这应该是任何一个公务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公务员必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公务员考试的这一命题思路,显然有助于将那些真正关心时事、关怀民生的人选进公务员队伍中来,而不利于那些“高分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进入公务员队伍。这对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整个党政机关的公共服务职能,显然是有帮助的。
此外,公务员考试试题直面现实问题,引领考生关心国计民生,也有助于在全社会促进形成一种大家都关心国计民生的良好氛围,不仅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而且有利于培育中国正在成长中的现代公民意识。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读书的大中小学生们来说,这也将引导他们更加注重实践知识的培养,更加关心时事,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公务员考试不指定教材,题目形式和内容都相当灵活,这对于那些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社会责任心的考生来说是不利的。
显然,公务员考试的这一特点,与当前中国的另一项国家大考——高考,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果说,当前的高考命题大多囿于教材范围,许多题目都是要求学生靠死记硬背作答,侧重于考学生的知识学习状况,那么,公务员考试的这种命题方式更有利于考察学生的品格、人格、情感、思维方式等综合素质。所以,对于正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力求纠正传统应试教育之弊的中国教育来说,公务员考试的这一特点显然有值得借鉴之处。(邓清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