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用在62岁的老教授张治国身上再贴切不过了。今天一早,他和本市15万多名考生一起走进自学考试考场,参加汉语言专业的“鲁迅研究”科目考试。与他一起迈进考点大门的,还有来自浙江湖州的考生小陈,小陈的考试科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今年只有19岁,高中学历,现在在本市一家建筑工地打工。
“自学考试就是这样一种考试,不分年纪大小,不分学历高低,只要你愿意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就可以报名参加。
现在,参加自考的不仅有本市普通职工、外地打工仔,还有在校大学生,自考对于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大有帮助!”市教育考试院自考办主任瞿凯诚告诉记者。
六旬教授因兴趣进考场
从1998年至今7年来,张治国教授几乎每年都会参加这一考试,至今已经通过了21门。他告诉记者,“我参加自考什么也不图,纯粹因 为个人兴趣。年纪大了,不怕出丑!”
今天一早8∶15,记者在曹杨二中见到了这位老人。张教授原在华东师大工作,是理论物理学硕士,多年来从事物理学科教学工作,现已退休,只是每周末在学校的夜大上课。
参加自考7年来,他每次考试都会报上一两门,其中只中断过一次,“21门考试我全部是一次性通过,至今还没有不及格过!”
张教授告诉记者,“因为完全出自个人兴趣,我选报科目时只从个人兴趣出发,没有按照一般考生‘先专科后本科’的顺序报,而是同时报考专科和本科科目。现在,我的专科科目只剩下一门‘文学概论’,这次考试我也没报,而是选择了我更感兴趣的‘鲁迅研究’。自考对我很有帮助,尤其是古代文学,如果早些学过的话,我的教学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些。”
打工仔苦学只为圆梦
因为乘坐的公交车晚点,小陈差点迟到。在考场门口,记者遇到了气喘吁吁的小陈,他告诉记者,这次是他首次参加自考,只报了两门学科。“我已经做好了计划,要在三年时间里拿到专科文凭!”
今年年初,小陈来到上海打工,在饭馆里做过帮手,后来又来到徐汇区一家建筑工地,“参加自考,就是想圆大学梦。就算不能全部通过,我也能学到一些文化知识。”
自考已成“社会现象”
“张教授这样的考生并不是唯一的,前几年还有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干部,没有报任何专业,只参加了一门‘中国革命史’考试,他说这只是为了吸收更多的知识,并且证明给别人看!”华东师大自考办主任虞佩珍告诉记者。
市教育考试院自考办主任瞿凯诚则介绍,1982年自考首次在上海推出时,曾有一位72岁的老人也参加了考试,“现在考试院还有他的照片,我们常常用他来激励年轻人勤奋学习。”
像小陈这样的外地打工仔更是为数不少。瞿凯诚主任根据今年上半年自考的统计数据告诉记者,当时考生共有15万多人次,外地考生竟达到了5.78万,不少都是初中、高中学历的打工仔。
长征中学多年来一直有自考考点,校长李海棠也说,每次监考时,都能发现来自河南、湖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等地的青年人。
■自考小贴士
1982年时,上海开始推行自学考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还规定,只要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非在职人员录用后,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相同。
据悉,澳大利亚、英国的高等学府基本上都承认中国的自学考试。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部分高等学府也承认中国的自学考试。这些国外高等院校,均允许持有学历证书或单科合格证的自考生进入本校学习,或攻读学位或免修、减修部分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