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 >> 基础教育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县委书记“上书”教育部 直言代课教师的现状
来源:南方周末       2005-11-5 11:08:00
 

第 [1] [2] [3] 页

“最老”的代课教师

报告摘要——在他们(代课教师)中间,有一大批人是教学中的骨干,正是他们支撑着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他们无愧是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脊梁。

年近四十的李迎新戴眼镜,系银灰色领带,胡子总是刮得很干净,在《定西日报》上有他的文化随笔专栏。一年多前他到渭源县挂职锻炼,此前是西北师大宣传部部长,曾长期从教。

今年4月,渭源县委书记董建平批转了一份反映代课教师收入问题的材料,要求县委副书记李迎新作深入调研,李由此开始了一星期的调查。该调查也引发了今年10月下旬本报对李迎新及其调查对象的回访。

那次调查,李迎新最先碰上北寨镇张家堡小学代课教师王政明。张家堡小学的七八个老师中有一半是代课老师,其中数个代课老师还是整个北寨学区的教育骨干。而王政明是这些代课教师中最老的一位,62岁,一脸皱纹,背也驼了,朴实得像个老农民。

那天王政明很自豪地告诉李迎新:“村里孙子辈的人是我的学生,父母辈的是我的学生,连爷爷辈的人也是我的学生。”他1958年从教,那时张家堡小学就他一名老师。李迎新很惊奇:“按国家政策,你在1984年前参加工作,早该转正了?”王政明憨笑:“我错过了机会。”

王政明刚从教时,学校四周常有狼群出没。他白天教书,晚上守校,闲时务农,公办老师来了又去,惟有他二十年多如一日。直到1984年学校又分来了几个公办教师,作为民办教师的王政明被辞退。1985年教师不够时又被召回,他的工龄也只能从这一年重新算起,这就是他后来没有被转正的原因。这一干又是20年,这20年他一直拿着40元/月的工资。

这点工资使他在八九十年代供两个儿子上大学时变得很艰难,只有靠家里的农地收入。20多亩地都交给了老婆,“ 我因为要教书,许多应该男人干的活只能让这个苦命女人来干,女儿为了帮忙也辍学了。”王政明说起这些热泪盈眶。但他认为这一生的坚持是对的,因为这辈子他教出了76个大学生。他认为教书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寒暑假时,不用来学校我心里就会空空的,非要来学校转几圈才踏实。”

这使李迎新想起了也是一辈子做代课教师的父亲:“他们的经历太相似了,当时我就有些触景生情。”李迎新的父亲解放前是游击队战士,解放后“听从组织安排”成为了村里的民办教师。1980年代初,李迎新考上大学,尽管那时学费低廉,父亲十几元一月的工资仍无法支撑。于是父亲辞去教职到小镇摆摊赚钱,他供儿子上完大学重回学校,却被人告知因教龄中断被取消转正资格。

这种情况尽管在渭源县已属少数,但李迎新的眼圈还是红了:“你老已经62岁了,还盼转正吗?”王政明回答:“ 要说转正,以前有这个想法,现在没有了。干惯了教育,呆在家里闷得慌,况且学校里还需要我。”李迎新继续问:“这么多年来,你图个啥?”王政明很平静地回答:“我啥也不图,钱不重要了,就是为了孩子。我年轻时辍了学,所以一辈子的愿望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有书读。”

李迎新再也忍不住泪水,他掉头看向窗外,那些下课的孩子们正在小小的操场上欢快地奔跑与尖叫……

梦想拿到300元

报告摘要——代课教师大都说着这样一句话:发工资的那天是他们最难受的一天。看到公办教师千儿八百的领工资,属于他们的那份,仅仅是人家的零头,谁也不想去领,直等到会计把钱送到手里。他们说,那种滋味简直叫人难以忍受。

王政明的两个儿子早已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因此尽管工资低廉但生活压力仍不算很大。但对那些正需供养孩子上高中与大学的中年代课教师,微薄的工资已几乎使他们陷入了困境。李迎新因此在报告中沉痛地写道:“走进任何一个村子,假如村子里有代课教师,那他准是村子里最穷的人。”

年近四十的代课教师李建新是渭源县会川镇罗家磨村福和希望小学的代课教师,该校的代课教师也占了全校教师的近半。李建新1984年9月成为罗家磨村的民办教师,但因故未被转正。因此,尽管渭源县有20年教龄的公办教师已能拿到 1200元/月以上,但他这个代课教师的工资仍一直是40元/月。直到前两年他考取了大专文凭,工资才被升到80元/月。

李建新多次获得县、镇两级优秀教师称号。在他家的墙上,挂着去年荣获县优秀班主任的奖状。每年他都会参加考上了大学的学生的一些谢师宴。他缺钱,但每次仍会送学生五元钱表示心意。“今年我们村的学生朱艳霞考上了大学,我举杯祝福她,她深深地鞠了一躬,那时我看到她泪流满面。我很感动,觉得过去所有的受苦都值了。”

但这些精神上的成就感丝毫不能缓解他的现实窘迫。现在他正在上中学的一对儿女,年学费共达3000元,而他80 元/月的工资即使不吃不喝,一年也只能攒960元,因此学费主要靠12亩地勉强供养。“已经十多年没有给两个孩子买过哪怕是一件新衣了。”李建新含着泪说。他记得只在女儿5岁时花5元给她买过一条裙子,在儿子6岁时花3元给他买过一顶军帽,此后他们的衣服都是希望工程捐助的旧衣服,现在住校的儿子生活费每星期只有6元。但儿子非常给李建新争气,曾获全国初中生化学竞争甘肃赛区第一名,上了高中后也从未下过全校前三名。李建新对此却又高兴又悲伤:“儿子一定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但如果考上了,钱从哪儿来?”

县委副书记李迎新曾问他:“你凭什么坚持下来?你为什么没有出去找工?”李建新颇为感伤:“首先是我对转正还怀着希望,20年来我都相信国家总有一天会想到我们的。还有,我都快40岁的人了,大好的青春也全部在这上面了,打工也不可能有人要了。”

同样20年来拿40元/月工资的会川镇本庙君安希望小学的代课教师谢毓新,生活压力比李建新更大。他的儿子正在读大学,每年的学费要四五千元,他已经连本加息借了2万元了。李迎新问,如果转不了正怎么办,他嘴唇蠕动了一阵说: “实话告诉你,我真有点坚持不住了。”李迎新就把这些实情写进了报告。李建新得知这个报告在《甘肃日报》上发表了,就在邮局里买了一份,坐在邮局外的台阶上一边看一边流泪。带回家后,家人、亲戚、邻居都抢着看,奔走相告,说渭源来了“ 青天大老爷”了,代课教师有救了。

看到这一报告后,华南师大附中的退休教师郑千一老太太流着泪给李迎新打电话,并捐助渭源的希望小学数万元经典教育读本,而长期支援西部教育的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张佩英联系热心人士给谢毓新寄了3000元。谢毓新在给李迎新的感谢信中说:“现在李书记把这件事摆在了阳光底下,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好了!”本报记者这次回访时看到,他把信的底稿和 “中国希望工程园丁奖”的奖牌一同放在一个红色的盒中,这是他1996年获得的荣誉。

当记者问他,给多少一个月工资就会觉得满足,他说是三四百元。这和大多数受调研的代课教师告诉李迎新的答案一致。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教师挥泪倾诉八大伤心之事
  • 贫困山区教育太难了!(组图)
  • 真实的天堂与地狱--教育贫富差距纪实(组图)
  • 2005中国教师十大震痛关键词
  • 高校设奖学金鼓励学生入伍
  • 高校贫困生生活状况调查:一顿只吃几毛钱饭菜
  • 高三学生心理压力大 看到“高考”二字想到“痛苦”
  • 审计地位不断提高 审计学研究生有望首现南京
  • 儿童读经班昨开班 不少家长争先恐后为孩子报名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