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川
今年3月,武汉科技大学的15名学生组成调查组。发现武汉科技大学新校区的学生食堂,一年倒掉的饭菜价值上百万元。《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说,调查者调查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花的是我自己的钱,倒掉又没有损害别人的利益”、“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倒点饭菜可以理解,用不着这么斤斤计较”、“我国是农业大国,这点儿粮食算什么”……
尽管大学校园浪费并非新闻,一个食堂一年倒掉饭菜价值上百万的事实,还是让人触目惊心。更让人忧心忡忡的是,面对浪费的事实,许多人不是“自感惭愧”,而是不以为然。
比浪费更可怕的是漠然。花自己的钱也不能浪费,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能浪费,这是基本的生活常识;“我国是农业大国,这点儿粮食算什么”,这样的言辞让人吃惊,不仅因为我国的粮食没有多到可以浪费的地步,而且即便粮食丰足也构不成浪费的理由。类似言论的出笼,暴露出某些学子认知上的浅陋和生活常理的缺乏。
比漠然更可怕的是强词夺理。因为食堂的饭菜难吃,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浪费吗?食堂的饭菜未必都鲜美可口,这是事实。但既然花钱买了饭菜,就不能随意浪费,无论怎么说买饭菜的钱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吧?
表面上看,把浪费饭菜的板子打在食堂身上,这貌似高明,听起来也冠冕堂皇,实际上并不能经得起推敲,原因只有一个:只要是浪费,就应该鄙薄,就不该受到推崇。无需陈词甚高,也无需刻意拔高浪费的种种危害,须知把父母给的血汗钱无故地挥洒,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宽恕;如果再找出强词夺理的说词,则更失厚道。
让笔者转述一下武汉科技大学学生调查组的一段经历吧。3月18日,学生调查组来到国家级贫困县阳新县的新屋村,调查组成员问该村13岁的殷晓日:“告诉姐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殷晓日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说:“厨师。”“为什么想当厨师呢?”“做菜给妈妈吃。”“要给妈妈做什么菜?”晓日抬起头,望着蹲在灶前墙角吃饭的妈妈说:“炒白菜!”
不必喋喋不休地叙说大道理,我相信,那些浪费饭菜的学子看了上述的对话,一定会有所悸动;我更相信,那些因食堂饭菜难吃从而“义愤填膺”地大肆浪费的学子看了对话,一定会有所羞赧。当然,如果这些学子仍然“斤斤计较”于饭菜的质量,仍然我行我素地浪费,那么我只能继续感叹:比浪费更可怕的是漠然,比漠然更可怕的是强词夺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