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调查”显示,京津冀地区的大学生除了平均513元的月基本消费(伙食费及生活必需品)和学习相关费用外,还包括如手机、电脑、MP3、数码相机等一些电子产品的消费。
另外,交友应酬、恋爱费用等消费也占到了一定比例。调查中一组比较引人注意的数据显示:大学生交友应酬、手机费用和恋爱费用平均分别为84元、82.13元和78.75元。总数虽然不高,但分别有15.56%、13.7%和17%的大学生每月在这三项上的花费超过200元,在恋爱费用一项花费在500元以上的占到了1.5%。这些仅仅是一个平均数字,而且一部分学生“必不可少”的娱乐消费也没有被包括在内。
天津大学学工部张老师表示,天津大学曾做过一个统计。大四学生毕业时,排除找工作所需的费用,单是同学聚会等活动每月平均要花费2000多元。
一名大四学生小罗说,去年得了400元奖学金,结果请同学吃饭却花了425元。
某学院新闻专业大四学生小文(化名)这样描述自己的月消费清单:“吃的喝的占300元~400元、电话费占300元~400元,其他的就没有规律了,听演唱会,买新专辑,旅游等起码要花200元~300元。”
前些天网上有一则引起不少争论的新闻:父母为儿子读书,在家到处借债,儿子却在校挥霍,“用着带有摄像头的高档手机,衣着时髦前卫,学校统一配置的书架上没放几本书,但各式各样的营养品倒是放了不少,蒙牛牛奶、雅士利豆奶粉应有尽有……”老实巴交的父母非但不责怪儿子的生活方式,反而有求必应,宁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满足孩子的欲望。
某大学中文系一位老师说,很多学生在外为了“面子”一掷千金,而在家信中,则频频“告急”索款。远在家乡的父母并不了解孩子奢侈的消费,只得节衣缩食,甚至借贷度日,以满足子女的物质要求。很多父母以这种方式爱着孩子。为了能让孩子上大学,让孩子过得更好,宁愿让自己“一切从简”,甚至过着更艰辛的生活。
天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张老师说,由于社会上人们收入水平的差异,学校不可避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提倡健康理性消费。天津大学的“勤工助学中心”在2005年就率先开展了关于如何面对贫困的素质教育,并请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理财方面的教育。(菅少玲 赵静丽)
比浪费更可怕的是强词夺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