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同学说,他每月的消费在1500元左右。“吃饭500元、电话费300多元、在外租房300多元、娱乐消费400元。”这是他列出的今年3月消费清单。
生日宴请之风在学生中最为盛行,被请同学送的礼物也越来越高档。在一些高校学生中,有一种不良倾向:似乎谁的生日宴办得丰盛、气派,谁的同学请得多,谁的“人缘”关系就好。
对此,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张侠老师认为,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往往大道理讲的多,具体的、实际的东西讲的少,使部分德育教育流于形式,从而放任了学生铺张浪费行为。
吉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刘国平则表示,浪费现象在大学校园里的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勤俭节约方面教育的缺失,这种“教育”应该是从小就树立起来的,与家庭教育、学生成长过程中周围人的影响以及学校教育都有关系。
家长在家节俭孩子在外“扮酷”
大学生人均年消费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
本报讯“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这是某高校网站BBS上的顺口溜。这看似离谱的几句话,其实也正如发帖者所称:“对当今大学生消费‘具有绝对写真力’”。
新华社的报道说,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每学期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4819元,意味着大学生人均年消费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8472.2元)。
如此高的消费水平,对应的却是一个基本上属于纯消费的群体,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5年9月至10月中旬的一份调查(以下简称“南大调查”)显示:京津冀地区大学生中消费全部来源于父母的占44.25%;不同程度得到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帮助的占21.14%;而消费全部靠自己勤工助学仅占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