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系的态度
10月25日,法学院党委书记孙瑞向《新京报》证实,“有个外籍华人要捐助给法学院建一栋新大楼”。孙瑞说,具体都是学校在操作,大楼什么时候建,建成什么样,法学院目前还不清楚。
法学院教授何力在网上看到了哲学系老师们的牢骚,但他对于即将投建法学院新大楼的消息还是很高兴的。
“我现在和其他两个教授共用一个办公室,为了不相互打扰,我们只能换着上下班。”何力说,自己辛苦攒钱买的商品房还要腾出一间来做办公室。
孙瑞介绍,目前法学院平均两个教授共用一个办公室,约18至20平方米,副教授3个人一个办公室,讲师4个人一个办公室。
而负责本、硕、博的行政老师都挤在一间办公室,与其他兄弟院校的法学院相比,是很拥挤。与复旦其他院系相比,条件也较差。
“复旦一直有给法学院独立使用一栋大楼的规划。”孙瑞说,自从2000年11月法学院正式组建以来,法学院一直在用文科楼一层办公,这学期因为二层新闻学院的搬离,才增加为两层楼的办公空间。
之前曾有一栋老式建筑的三层楼,说要给法学院使用,但没能实现。所以,法学院一直都在等待学校兑现给一栋大楼的承诺。
何力介绍,在复旦大学的十五规划中,法学院被定为重点资助的学科和大力发展的学科,这几年一直在扩大招生,还在准备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向社会提供培训。
“这样的规划必然要求改善硬件条件,大楼是学校应该给我们的。”何力说,总让学生去家里找导师也很不合适,“别人说你性骚扰怎么办?”
“我可以理解学校的决定,毕竟法学院在人文学科中算是很有经济效益的院系,有投入就有产出,而哲学系可能就是投入多少都很难看见直接经济效益的。”孙承叔说。
怀念谢校长
再过一周,廖凯原就要跟复旦大学签署协议了,这将是复旦建校以来得到的最大一笔捐助。再过一个月,孙承叔也将卸任系主任,成为哲学系一名普通的教师。
“下周(11月初)就要签署协议了,结果基本上也确定了。”孙承叔告诉《新京报》,大楼肯定是要建的,只不过归于法学院使用,剩下的钱校方将统筹管理,用做全校发展建设。
作为对哲学系的补偿,校方表示,“哲学系可以提出项目经费申请”,孙承叔说,“没想到转了一圈,哲学系还是原来的哲学系。”
10月24日,孙承叔召集全系老师开会,传达了学校最后的决定,希望老师们能够理智对待,商讨一下向学校申请一笔经费,建立哲学发展基金的事宜。
然而,全系老师的激烈反应让系主任孙承叔难以面对,一部分认为尊严和面子比钱更重要,宁可不要钱也要向学校讨个说法。
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在目前的态势下如果能够争取到一部分资金对于整个系的发展也是很有利的,不要因为斗气而最终一无所得。
“我个人是认同后一种态度的,实惠点对大家都好。”孙承叔说。
孙承叔的设想是,在这2000万美元中,争取一部分经费,哪怕很少部分,建立一个哲学发展基金,每年有固定的经费,确保老师们的资料费、课题研究费、进修费、学术交流费。
一个细节是,哲学系老师们在会上总是提到已故老校长谢希德。
1993年,复旦哲学系进入了建系以来的最低谷,本科仅招生6人。当时校内有人提出取消哲学系的方案。但立即被时任校长的谢希德否决。
“谢先生说了一句话,复旦任何系都可以撤,哲学系不能,如果没有哲学系,复旦就不成其为大学了。”孙承叔说,那句话让他们一直温暖至今,可现在哲学系失去了最佳发展机遇。
按照规划,过不了多久,哲学系将从待了18年的文科大楼5楼搬出,与其他十多个人文学科一起,搬进复旦刚刚落成的光华楼内。“如果谢先生在就好了。”孙承叔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