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4日,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聚会上,一名学生手持哲学系旗帜走过校门。
 捐款方本想捐建哲学系大楼,校方则决定借此兑现法学院大楼的承诺,事件引发学科歧视讨论
再有一个月,孙承叔就将离任复旦大学哲学系系主任,10月25日,他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学校橱窗里。
“我以为会在卸任前能圆自己和复旦哲学系所有老师的梦想。”孙承叔说,他将带着遗憾离开,或许此生再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几个月来,一笔1000万美金的捐助款曾让孙承叔和系里同仁激动不已。可就在几天前,这笔巨款在哲学系头顶盘旋了一圈后,溜走了。
天上掉馅饼
“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天上掉馅饼。”孙承叔回忆。
2005年暑假,正为筹备百年校庆忙碌的复旦大学外事办接到一个捐款电话。
打电话的人自称是热心教育的外籍华裔人士,希望借百年校庆之际给复旦哲学系捐款300万至500万美元,条件是担任复旦新一届校董。
外事办很快将此信息向校党委汇报,哲学系主任孙承叔也同时获知了这个信息。
孙承叔觉得此事对哲学系关系重大,赶紧召集全系老师商讨方案。一周后,他带领所有系领导和几名老师找到捐赠者。
按照孙承叔的说法,这名捐赠者名叫廖凯原,马来西亚人,不怎么会说中文,毕业于美国纽约法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拥有法律博士及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1989年,廖凯原创办美国SoftwareHouseInternational公司,现任公司主席兼CEO.2003年,廖开始赞助一些慈善事业,是“世界经济论坛”的赞助人,“美国亚洲协会”的赞助人、董事,也是2005年“博鳌亚洲论坛”的主要赞助商之一。
今年春天,廖凯原刚刚向北京大学捐赠数千万元人民币。
“柏拉图学院”之梦
“当时我也奇怪,这样一个成功的商人,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为什么要捐资哲学系,但见到廖先生后,我找到答案了。”
孙承叔等人与廖凯原的这次会面,被孙承叔认为非常融洽非常成功。
这位富翁早年在哥伦比亚求学,一直对哲学情有独钟。
他告诉孙承叔,所有工作最后必然归结到哲学,哲学是所有人文学科的灵魂。
孙承叔说,捐款人提出将资助哲学系建一栋新大楼,把复旦哲学系办成相对独立的哲学学院,最好取名柏拉图学院。
他们设想,再拿出一部分经费用来邀请国内外一流哲学大师来此办讲座,成为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精神中心。
最终使之成为一个学者大师聚会的地方,同时面向社会开放,是整个社会讨教大师的地方,能够聚合社会各种重大问题,为社会寻找最终的出口,进入这里,就进入一个精神的境界。
双方还打算成立一个发展基金,用于资助老师的深造、研究和资料采购。
孙承叔说,会后哲学系老师们根据这次会谈纪要,再经过内部协商,整理成一份合作意向书电邮给对方。
很快,廖凯原在电邮中回复,表示将把原来计划的500万美元追加到1000万美元,并且希望能在校庆期间签约。
“那时候,系里所有的老师都沉浸在一种莫名的亢奋中,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信号,哲学,甚至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
哲学系老师张汝伦教授参加了系里关于这笔捐款的教职工大会,他觉得这是复旦哲学系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我甚至梦里都在考虑新大楼里该刷什么颜色漆,资料室里应该摆几个桌椅,有了这栋大楼,又可以吸引多少凤凰贤士。”
那些天孙承叔天天睡不着觉,脑子里全都是哲学学院的蓝图。这次与廖凯原的会谈,让他有遇知音的兴奋。
“社会出现矛盾,尤其是矛盾积累时,哲学是应该出来讲话的。现在的中国发展现状,正好给了高校哲学研究从马列主义哲学到大哲学的转变背景。”
孙承叔认为,这个时候重视哲学赞助哲学,正合时宜。
此后几天,虽然还没开学,孙承叔已和其他几个系领导开始为“哲学大楼”的地皮奔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