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基题”减分,作文分值提高到70,三道不同类型的话题备选。我省语文高考命题,三年迈出三大步
N本报记者 叶琦 宋晖
本报讯 我省高考自行命题已经走过了3个年头,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有什么缺憾值得关注?3年的经验又将对今后的命题走向提供怎样的借鉴?近日,福建省语文学会组织了一批语文专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著成《专家评析福建语文高考自行命题》(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老师,了解他们对语文高考自行命题的总结和反思,也希望能给考生的复习备考提供帮助。
回顾 试卷改革:三年迈出三大步 “福建语文高考,三年迈出了三大步。”福建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潘新和教授认为,命题为考生提供了多大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是一条重要的评价指标。 2004年的高考作文,以10个人物和文学形象为话题备选,一鸣惊人,命题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这一年由于刚开始自行命题改革,时间紧迫,只能率由旧章、稳中求变。在题型和赋分上变动不大,但第一卷减掉3分,加到第二卷,已经透露出了“语基题”减分的信息。试卷的最大亮点是作文题。该题一改陈腐的时政话题或僵化的二元对立“思辨”话题,要求考生在10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中选择一个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这道题被公认为是当年最好的作文题。一些专家评价说:“这很符合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宗旨,就是把作文与读书紧紧结合起来,通过考作文来反映学生读书的情况。” 2005年,语基题大幅削减,作文增至70分,再次引人注目。第一卷从2004年的42分锐减到24分,一下子去掉18分,潘新和老师认为,这是对“伪语文考试动的一次大手术”。 2006年的作文题,以3道不同类型的话题备选,彻底打破高考作文题的单一模式,彰显了残酷竞争下的温情与体贴。 潘新和教授认为,机改题、客观题逐渐退出高考,是势所必然。对于语文基础知识该如何考查,他有自己的看法。 语音应该考吗?———答对拼音题的学生,普通话未必说得好,可能还是满口地方腔。语音题要考就考真的:面试。如果高考这样做有难度,可以在高中会考中进行,或让学生通过普通话考级。 错别字、熟语、病句、逻辑、修辞怎么考?———应在阅读、写作中,在语言运用实际中考。 社科文、科技文怎么考?———这是文字游戏,考试大可不必。命题者自己都命得死去活来,连专家、学者都做不出来,有什么理由拿来折磨中学生?一定要考查的话就交给写作好了。会写作,就意味着会用信息。 文言文怎么考?———考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也可以直接考赏析。 古典诗词、现代文怎么考?———可以考诗词鉴赏、作品评论,也可以像作文题一样,多出几道,让学生选做。
探讨 作文命题:减少审题障碍 应该避开当前社会热点,否则易限制学生发挥,命题也成为封闭型了 对于近几年我省高考作文命题,著名特级教师王立根老师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理念、美学追求、价值取向、写作态度等。 “好的作文题应该尽量减少审题障碍,不要搞捉迷藏、绕弯子,要直白质朴;不要耍弄一些浅表的文辞,应多一些实际的思考交流。”他建议,命题立意的指向性不能太过明显,应该避开当前社会的热点。他认为,作文的命题最主要的是要检验学生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如果题目直奔主题,那就剥夺了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权利,使思想活跃、认知深刻的学生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命题就成为封闭型的了。比如,去年连战来访,出现了“愿景”这一新词,某市高考卷就以“愿景”为题,这就会出现“宿构”“套作”之文,即便没有,因指向性太明,也会让考生把所有有关“理想”“追求”的材料都与“愿景”挂靠。
古诗鉴赏:我省仅6分,外省已提到8分 篇幅不宜过长,也不能太浅显,以唐、宋绝句和律诗为主,也可选择合适的宋词、元曲 福州屏东中学朱之琳老师对我省3年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