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07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统考真题及答案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2007-1-31 15:14:00 |
|
2007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统考真题参考答案(部分)
辨析题:
1、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 答:错误。教学方法是教师采用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模式则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侧重在理论化方面,不能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同看待。
2、培养目标的制定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答:错误。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的制定当然要考虑到教育目的,但制定培养目标还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特定的社会领域如化工医疗等的特点。
3、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答:错误。思维的定势使人的思维活动刻板化,有时会限制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但定势有时也会促进问题的解决,如卢钦斯的定势实验中,对于不用简便方法的水壶问题,定势会促进对这些问题的解决。
简答题:
1、简述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哪几个部分 答: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 (1)提出问题。 (2)确定方法。 (3)正文部分。 (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答:孔丘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他所主张的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学而不厌。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2)温故知新。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 (3)侮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诲人不倦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 (4)以身作则。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 (5)爱护学生。教师应该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 (6)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3、简述提高教育实验研究内在效度的方法(至少五个) 答:内在效度是指实验者所操纵的实验变量对因变量所造成的影响的真正程度。影响教育实验的内部效度的因素有八种: (1)偶然事件。是指除了实验变量之外,一些未经控制的因素会介入周期较长的实验过程,引起实验结果的变化。 (2)成熟。指在实验期间,实验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也影响实验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 (3)测验。指前测的暗示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 (4)工具。指测量手段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 (5)统计回归现象。可能混淆实验处理对因变量的效果,使实验结果难以解释。 (6)差异的选择。所选择的两组或几组受试者,在未受实验处理之前,本来各方面的能力就有所偏差或不相等,那么实验结果的差异,就不能说是单纯由于实验处理所造成的。 (7)实验对象的流失。实验对象在实验期间的流失,如择校、转学等,则可能使实验结果难以解释。当实验组和控制组有不同比率的实验对象退出实验时,就会导致结果的偏差。 (8)上述七项因索的彼此交互作用,是影响内部效度的另一个因索。
4、简述道德教育实践缺失的原因 答:目前,中国的中小学德育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德育缺乏实效,缺乏魅力,教师与学生关系失调等。但深层的问题是德育定位不准,德育观念陈旧,德育价值取向偏移,德育目标与评价错位等。这些问题归根结蒂源于德育思想观念的陈旧与模糊。 (一)德育定位问题 德育定位不准或偏移,会影响到德育的实施等一系列的问题。我国德育的理论与实践一直认为德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它可以脱离其它各育、脱离学生的整体生活,导致学校德育脱离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脱离了生活。 (二)德育的价值取向问题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两个向度:一是学生基础德性的培养;二是学生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德育实践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国内中小学德育实践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较差,缺乏魅力,实效不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教育者认识的局限和德育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两方面。 |
下一页>>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