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漫画:学费 中新社发 赵国品 绘
高教发展是需要财力支撑的。政府应该投入多大,个人应该负担多少,这个平衡点在哪里?
印度高等教育的规模一直在稳步扩张,据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统计,到2004年印度共有大学338所,各类学院17625所,在校生100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印度公立高校一直实行低收费政策,把高等教育视作社会福利事业,收费标准上调幅度很小,有的学校则几十年没有调整标准。
印度高校按科类、专业和层次实行差别收费。印度有4类大学:中央大学、邦立大学、国家级学院和准大学。尼赫鲁大学和德里大学为中央大学类型,由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直接拨款,2006-2007学年尼赫鲁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生年学费为216卢比(5.8卢比约合1元人民币),杂费114.5卢比,据印度2005-2006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印度人均年收入为17823卢比,学杂费占人均收入的1.8%。德里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学费180卢比。孟买大学属于邦立大学,校本部第一学年硕士生学杂费为2226卢比。德里工学院为印度宪法规定的国家级学院类型,1961年由印度议会通过《工学院法》而设立,2006-2007学年本科年学费2.7万卢比。印度理学院(设在班加罗尔)是《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法》确认的享有大学的学术地位和特权的“准大学”类型,该校只招收研究生,2006-2007学年硕士生年学费为4000卢比,但该校每个学生每月都享受5000-10000卢比的奖学金,缴费也只是象征意义了。
日本高等教育主要采取“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国立院校的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而私立院校则主要由学校自筹资金———来自学生交纳的学杂费等。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国立院校学杂费的不断攀升,学杂费进一步提高到55万日圆,逐渐缩小了与私立院校的差距,即使如此,私立院校收费仍为国立院校的1.6倍。例如,著名的庆应大学、日本大学等每年的学杂费高达上百万日圆,加之生活住宿费等每年最少需要200多万日圆。假如一个家庭供养两名大学生,一年则需要支付400万日圆。据日本政府统计,40-49岁工薪阶层的平均年收入为600-800万日圆,除去各种保险以及各种税收,自己可支配的金额实际仅有530万日圆(收入为600万日圆的),这样每年要支付400万日圆培养两个大学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助学贷款制度显得极为重要和必要。日本政府不断创建各种助学贷款制度,加大贷款额度,放宽贷款条件,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后各阶段的助学贷款制度,其目的就是使贫困学生有机会上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理念。
9月初,以色列财政部在即将提交内阁审议的2007年国家预算中正式提出,公立大学的学费将在未来四年中提高50%,其中2006-2007学年度学费提高5%,此后三年每年收费提高15%。这是财政部提出的全国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财政部声称,学费增长是“与政府有关学费和设立学生贷款项目的政策保持一致的”。学费支出的结余将增加国家拨款的高等教育机构的预算。一部分增长的学费将用来扩大学生贷款项目,另一部份用作奖学金,其余的可以用来增加奖励有科学天赋学生的预算经费。
按照提议,今后四年中,大学学费平均每年增长1000谢克尔(约230美元)。同时建立学生贷款机制,学生可以申请贷款,并且待毕业后经济条件稳定时再偿还。建议一提出,立即引起了激烈的反对。
印度、日本、以色列三个国家都属于亚洲国家,同时又都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高等教育更被这些国家视为立足国际竞争的重要支柱。如何让本国的青年有更多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又能够保持大学的活力?我们看到了三个国家都在努力寻找解决办法。
三个国家的做法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共同的启示。第一,各国都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无异于国家的一大笔财富,没有哪个国家会故意放弃这笔财富,因此无论何种政策,其初衷都是让更多青年有机会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第二,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共同政策。第三,收费标准应该公开、透明,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第四,有质量的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第五,完善的贷款和资助体系是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