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遗弃化学武器的主要种类:
芥子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此毒剂被称为“毒气之王”,是糜烂性毒剂的代表,日军称之为“黄1号”。这种毒剂施放后呈液滴和气雾状,人经呼吸道吸入或皮肤沾染后便会中毒,严重者会引起全身中毒甚至死亡。
路易氏气:糜烂性毒剂的一种,日军称之为“黄2号”,性能与芥子气相似,但刺激性强,毒害作用迅速。日军常把它和芥子气混合作用,以降低芥子气的凝固点,使其在-25℃时仍能发挥杀伤作用。
二苯氰胂:喷嚏性毒剂,日军称之为“红1号”。其主要作用是刺激黏膜,引起连续不断的喷嚏、流泪和呕吐。
苯氯乙酮:催泪性毒剂,日军称之为“绿1号”。它能刺激眼睛和呼吸道,引起流泪、流鼻涕、结膜充血和咳嗽等。
光气:窒息性毒剂,日军称之为“青1号”。主要作用是伤害人的肺部细胞,引起肺水肿,破坏呼吸系统,浓度高时能够使人窒息而死。
氢氰酸:此为全身中毒性毒剂,日军称之为“茶1号”。能够破坏血液的供氧能力,造成肌体组织缺氧。
日军遗弃化学武器的几种简易识别方法
一是从种类上识别。二战期间,日军主要装备了毒剂炮弹、毒剂炸弹、毒烟筒、毒剂桶等。
二是从外部特征上识别。如日军遗弃在华的毒剂桶为金属圆柱形桶,有多种类型。桶的直径约400毫米~500毫米,高700毫米~800毫米;盖子和桶底向内凹,盖上有数个铜制螺口帽。桶的总重量在150公斤左右。另一种毒剂桶,像煤气罐形,上部为向外凸起的圆弧部和安全罩,并有一条260毫米的棒状把手。
三是从外观色带标志上识别。弹体中部有黄色带表示装填的是糜烂性毒剂芥子气和路易氏剂;红色带表示装填的是呕吐剂二苯氯胂、二苯氰胂;青色带表示装填的是窒息性毒剂光气;褐色(茶色)带表示装填的是全身中毒性毒剂氢氰酸;绿色带表示装填的是催泪剂苯氯乙酮。
四是从人员中毒最初症状上识别。如曾接触过某液体,有大蒜味或芥末味,可判断是芥子气,或者是芥子气和路易氏剂混合毒剂;从弹药中泄漏出气体,嗅到烂干草气味,并有强烈刺激作用,可判断是光气;嗅到泄漏的弹药或毒烟筒中有刺激味,眼睛感到刺激,并有恶心、呕吐症状,可判断是呕吐剂二苯氯胂、二苯氰胂……
五是从综合特征上识别。如果和常见的铁桶不一样,就要怀疑是日军遗弃在华的毒剂桶。
发生化学武器伤害时的紧急救援
为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一般可采取以下步骤:
(l)发出警告。出现情况时,应向紧邻地段或可能波及范围的人员发出警告,说明情况,并立即向上级报告,发出疏散警报。
(2)人员抢救。立即组织救护受伤害者。
(3)控制事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的蔓延扩大,防止燃烧、爆炸、继续泄漏及中毒等。
(4)疏散人员。做好思想动员,组织快速疏散,避免经过危险区。疏散后,应立即清点人数,危险未消除,外撤人员不应再进入染毒区。
(5)封锁警戒。及时封锁交通,设立警戒哨,禁止车辆、行人误入毒区。
(6)请求协助。向救援单位请求协助,说明出事地点,以及报告人、联系电话等。
普通的老百姓,在突发紧急情况下应立即向上风或侧风方向撤离。在逃离过程中,可将毛巾、口罩浸肥皂水、清水(或尿)捂住口鼻,也可用毛巾包上干燥的土捂住口鼻。如有雨衣、塑料布、毯子等可披在身上,跑到安全地带后迅速脱掉,用大量肥皂水或清水对身体进行冲洗后前往医院检查。万一不慎染毒,如出现起水泡等症状,不得自行将水泡刺破造成浆水流至其他部位染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