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近日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解决贸易不平衡就是中国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中国贸易顺差有很大比例是由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强的转移性。贸易平衡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逆差过大不行,顺差太大也未必是好事,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他说,面对新形势,需要改变重出口轻进口的观念,在继续发展出口、改善出口的同时,更多更好地发挥进口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贸易顺差带来了大量外汇储备,但如何用好这些储备,也是一个学问。目前,可以扩大重要能源和资源的进口,增加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装备和软件进口,促进国内产业改造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薄熙来称,回顾2005年,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是显着的:外贸方面,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4万亿美元。前三季,实现关税和进口环节税3877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6%;进出口相关产业吸纳就业者逾1.3亿人,占中国全部就业人口近20%,出口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薄熙来还说,吸收外资方面,全年可望达到600亿美元。前三季,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397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9%;缴纳税收4754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在外企直接就业人数约占城镇就业人口的10%。
薄熙来还说,外商投资金额有所下降,并不等于外资价值和作用也下降。相反,外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仍十分重要。我们要继续稳定利用外资的政策,在保持较大引资规模的同时,优化引资结构,提高引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引导,促进外资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龚雯、刘爱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