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60%以上的招生佣金要用作回扣”、“有的民办大学每年在招生上动辄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资金,招生简直就是‘朝阳产业’”……日前,记者采访到几家民办大学的“招生代理”张英(化名),揭开一些民办大学招生黑幕的冰山一角。高三班主任成公关重点24岁的张英在招生市场上已混迹多年,今年同时代理了包括北京吉利大学在内的6所民办大学的部分招生业务,还将十几个年轻人发展成“下线”,从他们身上抽取招生“佣金”。他的诀窍是“激发毕业班班主任的积极性”。“我不会让班主任直接向学生进行宣传,只是在高考前将宣传资料放在老师那里,高考放榜后,肯定会有落榜学生打进我们的招生热线来咨询,那时候我就会告诉他们,班主任有详细的招生资料,让学生去班主任那里拿资料。利用班主任在学生心中固有的影响力,顺其自然过渡到我所代理的民办大学。”高考放榜前,张英“拜访”了忠县、万州、万盛等重庆十几个区县的数十名高中毕业班班主任,为他后期的招生做“铺垫”。“结果证明,只要是我之前拜访过的老师,他们的学生多半都‘跑’不掉。”成功招到十几名学生的张英得意地说。“高额回扣必不可少。今年是第一次到重庆,所以我给的回扣高一些,成功招取一个学生我返给老师700元,而我从学校得到的佣金是每招一个学生800元。”张英透露,某大学返给“招生代理”的佣金比例是有激励机制的:招生少于10人,每个800元佣金;招10人以上,每个900元;招20人以上,每个1000元。“我还可以通过抽取‘下线’佣金来补贴自己的收益。综合下来,在大学给我的全部佣金里,60%是给别人的回扣。”“吉利大学今年招生目标是1.1万名学生,仅支付‘招生代理’的佣金就是几千万元。”民办大学招生四大乱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民办大学招生“乱象”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借鸡生蛋”。开学前借用其他好学校的校园,组织学生去参观,开学后编造种种理由,如学校要进行扩建或装修等,说服学生暂时搬离,实际是将学生骗回自己的校园。二是虚假广告。一些到异地招生的民办大学,用电脑合成一些虚假图片,堂而皇之地挂在网上或是印制在招生宣传资料上。三是夸大宣传。将“结业”夸大为“毕业”,虚报就业率。事实上,不少民办大学只能发一张“结业证”,而不是国家认可的“文凭”。四是校名缩水,往往把专修、研修、职业的字眼拿掉。校名缩水后像是国家统一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名称,考生和家长很难分辨出其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