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讯 最近,教育领域一个爆炸性的新闻是:2005年底到2006年春的短短数月内,曾红极一时的南洋教育集团在各地的10所15年制(从幼儿园到高中)分校接连倒闭,师生被分流。
这艘曾经的“民办教育航母”何以迅速沉没?有人归结是南洋学校的办学模式使然,他们是为了圈钱。就南洋学校本身发展轨迹而言,这话是不错的。然而,民办学校倒闭并不是从南洋开始的。去年,我省有一家民办高校黯然关闭,并把校产转让给当地的一所中专学校;这两年,外省市倒闭的民办学校数量已很多。一位在民办高校工作了多年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搞不好,我省10多所民办高校中还要倒掉几所,“因为有的学校一年只能招到几百人甚至几十人,这样下去,学校靠什么维持?”
曾几何时,民办学校的出现,给教育界吹来一股清新的风———灵活的办学模式、用人模式,普遍先进的教学设施等,促使公办学校陡生紧迫感和使命感,这对教育事业发展无疑是大有好处的。时至今日,很多民办学校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不可否认,为数不少的学校(包括民办高校、民办中学)步履维艰。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民办学校将教育当成纯粹的产业来做,这其实是对民办教育的严重误读。教育是一个特殊领域,但是,很多投资开办民办学校的人,原来多在竞争性经济领域,他们早就习惯工商业界的竞争,而学校(即使是民办学校)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公益性质,绝对不是一个商业机构。工商资本的天性是逐利,如何赚取最大利益是工商资本的最显著特性。当投资者把在竞争领域积累的经验带入教育领域时,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会走上教育产业化的路途,而这条路无疑走不通。因为公益性和逐利性是很难调和的。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投资者大张旗鼓地建设高水准的校舍、用高薪招聘有名气的教师,等等。这是投入。产出在哪里呢?在学生身上。收费不菲、招生数量多多益善,走的显然是一条以收费维持学校运转甚至赢利的路,实际上把学校推上了商业运作的路,也就是教育产业化之路。实际上,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从来没提出过教育产业化的口号,当然也没走过产业化之路。
另一个原因正出在学校管理上。苏南一所民办高校校长就曾明白无误地说,他这个校长基本上是摆设。“想招聘一个教师的权力也没有。学校想购置必要的供学生动手实验的设备,也无权决定。一切权力都在董事长(投资者)手里。”这位资深教授说,“我们充其量像个教务长。一些教学理念没法贯彻下去,教学质量一直上不去。我们像在戴着镣铐跳舞。是在替投资者打工挣钱。”这位校长的境况还是好的。南京有一所民办高校,所有要害部门负责人都是投资者的亲属或亲戚,要命的是他们根本不懂教育。因此,校长换了一个又一个,真正有本事的教师也纷纷跳槽。学校陷入恶性循环。学校投资者同时是学校实际上的管理者,成为很多民办学校的“特色”,究其根本,投资者走的还是逐利之路,实际上的“产业化”之路。
当然,问题不全出在民办学校本身。毫无疑问,民办学校不仅仅是个人投资行为,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各界支持。很多民办学校难以为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资金不足。为什么不去贷款呢?办不到。因为在现有的政策下,民校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原因是教育是公益事业,公益资产不能用于抵押贷款。再者,民办学校在招生上也存在一定的歧视。有位民办高校校长对记者说过,为什么公办高校的二级学院一办起来就是二本,而一些办学质量很不错的民办高校办了很多年还只能招专科生、而且是公办专科招满以后的“剩余”呢?可见,有关政策法规的健全也是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