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年底到2006年年初的短短数月内,曾经“红”极一时的南洋教育集团在各地的10所15年制(从幼儿园到高中)分校接连倒闭,师生被分流。 究竟是什么倾覆了有“中国民办教育航母”之称的“南洋”? (4月4日中青报)
说实话,读了以上新闻,我内心是非常不好受的。一方面我是教育工作者,对所有教育新闻有一种本能的关注之情。另方面,我本人有好几年的时间曾在民办学校兼职,我对民办教育有感情。我所兼职的学校早已停办,其原因与南洋如出一辙。
南洋教育集团正是靠“储备金”起家的,“南洋”创始人任靖玺采取向学生家长收取教育储备金的融资方式办学,即在入学时向学生一次性收取8万元到32万元不等的资金作为“储备金”,许诺学生毕业时全部返还。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学费、伙食费全免,若半途退学,甚至可以将免费资格转让他人。较之于同类私立学校每年两三万元的学费、生活费等,教育储备金制度显然优惠得多,因此吸引力也更强。
用教育储备金的方式经营,将这笔钱的银行利息用于学校日常运转,这在当年利息很高时是可以办到的。但随着银行连续不断的降息,这种经营方式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一批民办学校因资金链断裂而纷纷倒闭,南洋崩溃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但我的问题是民办学校如果不采取教育储备金的方式来经营,它又怎么经营?它一没有国家财政拨款,二不能从银行贷款,理由是法律规定教育投资人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今后也就没有还贷的资金。这事实上是迫使他们向家长收取教育储备金。
这种把教育储备金的利息作为民办学校唯一或主要的资金来源,在其收取时就决定了将来返还的风险,如果说在前几年,用储备金的利息收入还可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那么随着中国人民银行的多次下调银行利率,民办学校依息生存的愿望就几乎破灭,许多民办学校因此破产关闭。以我生活的城市重庆为例,当年红极一时的华桦、开明等民办学校早已成为昨日黄花。
我以为,民办学校的普遍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在于融资渠道的不畅,而国家教育部对民办教育政策上的不支持与设障是民办教育难以为继的深层原因。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没有国家投入这一办学的制度性保障,它们本来就先天不足,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教育本来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民办教育不能以赢利为目的这一紧箍咒又使得民办教育不能从银行得到贷款。虽然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对民办学校取得合理回报和银行对民办学校贷款放了口子,但学校的贷款仍受到诸多限制。要想越过这些法律设置的障碍得到贷款,个人关系就必不可少,这无形中又加大了学校运行的成本和风险。
而民办教育的存在一方面是市场需要,即使民办教学极度萎缩,但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仍达7.85万所,在校生1769.36万人。这说明民办教育仍然有极大的市场和极大的发展空间。另方面这种多元化的办学方向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我们一方面是国家投入极度不足,另方面又对民办教育处处设障,这事实上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这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南洋事件警示我们,对民办教育管理不当,将可能使我们面临难以解脱的困境,给老百姓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要知道,民办学校毕竟是教育的一部分,关系到众多老百姓的利益,不能把它仅仅看成个人的投资行为,任其自生自灭。南洋如此,其他民办学校同样如此。
是到了认真对待民办教育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