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考研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自考生考研:人才岂能以“出身”论高下
来源:21CN教育     2005-12-10 11:01:00
 

   年度自考热点回顾:

    2005年4月,北京大学法学院一教授对自考生考研颇有微词,认为“大量自考生进入复试,而把北大自己的优秀生拒之门外,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此言一出,引发了一场广泛的社会争论,直到现在辩论仍在继续。在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现代社会,为什么这种言论会出之专家之口?在我们的人才观中为什么还存在那么多的傲慢与偏见?

  北京大学法学院一教授在课堂上发表言论,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自考生进入北大法学院研招复试颇有微词,认为“大量自考生进入复试,而把北大自己的优秀生拒之门外,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此话一出,舆论哗然,网络上、媒体上随即引发各方激烈争论。尽管此后该教授又郑重声明,网上记录的话只有部分属实,自己绝无歧视、侮辱自考生之意,然而这些偏激的言论和看法还是引发了自考生的强烈不满。

  “北大教授关于自考生的那些话可能在当时特定氛围中说的,可能是出于对部分自考生不满,或者对某种考试方式不满的一时激愤之语。但是作为一名法学专家,说出这样的话是不适宜、有失偏颇的。其实在北大法学院,也有自考生考上研究生的,这些事情就在他身边,实际上他对自考生缺乏了解。”通过自学考试考上辽宁师大英语系研究生的韩建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自考生——请客观公正看待我们

  不可否认,在今天的社会中持有与北大法学院这位教授类似看法的人并非极个别。据记者了解,对自考生考研能力持否定或怀疑论的人大致是出于以下两种偏见:一是认为自考生大多是当年高考落榜生,是高考人才选拔竞争中的失败者。“失败者”如今却要反败为胜,甚至要挤掉当年的“胜利者”而荣登研究生这一“宝座”,这令许多当年的“胜利者”感觉很不舒服,于是他们愿意大谈“出身论”,划一条线,将自考生与统招生隔绝开来。另一种观点是担心自考生缺乏正规系统的专业教育,而在研究潜力上有缺失。据了解,很多大学老师面对考研的自考生时就存在这样的疑问和担忧。那么,曾经的高考失利真就意味着永远失败吗?自考生就一定缺乏研究潜力吗?

  韩建林认为,自考门槛低,只要想学的人就可以进来,从入门门槛来说,进来的人水平肯定不齐,但是它有严格的宽进严出制度,要考过一门课很不容易,有的人两三年都通不过,通过各门考试拿到一个文凭证书就更不容易了。这一点跟统招生恰恰相反,统招生只要通过了入门这一关,以后的考试基本上就没问题了。韩建林在大连某大学听过课,期末考试前,老师让学生在讲过的书中划重点,出复习题,甚至一再缩小复习范围,考试就在这个范围中出题。韩建林反问到:“经过过五关斩六将进入研究生复试的自考生,与统招生接受的是同样标准的检验,怎么可以说自考生缺乏正规系统的专业训练、缺失研究潜力呢?统招生中就没有缺乏正规系统的专业知识、没有研究潜力的学生吗?”

  教育界人士认为,根据某个群体的某些外部或形式特征,对这一群体作定性的描述,并据此与另一群体作比较是缺乏科学性的,而运用某些个例更不能说明问题。要说明自考生与统招生的研究潜力,必须有一定范围、一定量的抽样跟踪调查,比如两组多少人的、长达多少年的跟踪调查,分析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的发展状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使目前许多专门机构作的抽样调查,也因缺乏科学性不能令人信服,何况目前还没听说哪家专门机构对自考生和统招生作过类似的调查比较。

  因此,相关人士认为,在现代开放民主社会,不应该产生对自考生群体的这种社会偏见。韩建林也希望自考生要发愤,用自身的行动和成效影响社会,拨正社会对自考生的认识,而不要被社会舆论所左右。

  郭荣庆,去年从自考生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生。他认为不能说自考生都是死记硬背考上研究生的。有些东西例如法条必须死记硬背,统招生不死记硬背也不行。但是仅死记硬背不行,不理解是不可能通过严格的法学考试的。在联系实际加深理解上,自考生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有工作实践,比统招生优势更大一些。比如一些法律纠纷,特别是涉及经济发展的,牵涉到各方利益,需要社会协调,需要各方妥协,怎样正确运用法律条款,有过社会阅历的自考生对此就有更深的理解。对司法实践中的一些案例的判决,就有切身的体会。郭荣庆认为,北大自考生事件引起的讨论是一件好事,通过讨论可以使社会重新认识自考生。

■相关链接  
  • 自考生考研:人才岂能以“出身”论高下
  • 理科研究生写出新版“红高粱”
  • 留学海外:转学有时也是一种新的契机
  • 人民币升值对出国旅游和留学的影响程度
  • 留学:光有钱是不够的
  • 德国五大留学新项目
  • 明年西班牙将接收两万名数量的移民
  • 欧盟国家及其工会对移民问题的主张(1)
  • 欧盟国家及其工会对移民问题的主张(2)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