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3月 |
在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成立俄文队;不久,发展为俄文大队(下属一、二、三队)。 |
1941年12月 |
俄文大队转为延安军事学院俄文科。 |
1942年6月 |
军事学院俄文科调整为军委俄文学校。 |
1944年6月 |
增设英文系,俄文学校改名为延安外国语学校。 |
1945年8月 |
抗日战争胜利,延安外国语学校师生分批离开延安,前往东北、华北解放区。 |
1946年1月 |
到达张家口的部分延安外国语学校师生,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内成立外语系。 |
1946年6月 |
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的外语干部训练班师生转入华北联合大学,与华北联大的外语系一起成立外国语学院,设英语、俄语两个系。 |
1946年12月 |
因战争学校转移至冀中束鹿县路过村。 |
1948年5月 |
学校迁至河北省正定县。 |
1948年6月 |
以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师生为基础成立外事学校,校址在冀中获鹿县南海山村。 |
1948年8月 |
晋察冀的华北联合大学与晋冀鲁豫的北方大学合并,改名华北大学。联大的外国语学院与北方大学的外文班,也合并为华大二部外语系。 |
1949年1月 |
北平解放。 |
1949年2月 |
外事学校进城。 |
1949年4月 |
华北大学二部进城。 |
1949年6月 |
华北大学二部外语系与外事学校合并,学校改名为外国语学校。 |
1949年10月 |
成立北京俄文专修学校。 |
1950年3月 |
外国语学校增设德文组和法文组。 |
1951年2月 |
外国语学校俄文部并入北京俄文专修学校。 |
1952年3月 |
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内成立留苏预备部。 |
1953年2月 |
外国语学校成立西班牙文组,与德法文组合为德西法文系。 |
1954年8月 |
外国语学校经高教部呈请国务院批准,改称北京外国语学院。 |
1955年6月 |
经高教部呈请国务院批准,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改为北京俄语学院。 |
1955年7月 |
中国人民大学俄文系并入北京俄语学院。 |
1956年8月 |
北京大学波兰语、捷克语班调整到北京俄语学院,成立波捷语系。 |
1956年9月 |
根据中罗文化协定,北京外国语学院增设罗马尼亚语专业。 |
1959年2月 |
根据中央决定,北京外国语学院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设有六个系八个专业(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和一个留苏预备部。 |
1959年9月 |
成立附属中学。 |
1960年9月 |
留苏预备部撤消,成立外国留学生办公室。 |
1961年12月 |
筹建亚非语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