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338万,比去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
今年,国家公务员招考比例上升为37∶1;
今年,中央和地方继续出台相关就业政策,一个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多渠道就业政策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
今年,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子们状况如何?过得还好吗?
200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半数学生闯民企
■本报记者 方周
调查概述
为了解200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此次活动以调查问卷形式,通过《大学周刊》和合作网站以及各大院校组织毕业生填写问卷完成。 实际参与本次调研的读者总人数为2635人,其中男性1655人约占62.8%,女性980人约37.2%。
接受本次调查的人,受教育程度以大学本科为主,共有1802人,占68.4%;其次是大专文化程度,占16.3%;硕士及以上者有403人,约占15.3%。
薪情不大好
起薪低于预期
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化学系的刘潇已经找到了接收单位,可却没有喜色。他们班上有37名学生,除去到国家机关做公务员的变化不大之外,到企业、事业单位的多数发现起薪降低了。
刘潇说,如果想留上海解决户口问题,一般的起薪都不高于2000元。而薪水稍高的企业既没有编制也没有福利保障,“感觉比往年苛刻了很多。按照往年的惯例,像交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本科生毕业的起薪可以达到2000~3000元,但是现在平均降低了500元左右。”
继2004年大学生遭遇就业难之后,2005年毕业生们再次遭遇了降薪寒潮。调查显示,2005年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将比去年降低15%~25%,毕业生的起薪平均值为1400元/月。这与大学毕业生所期望的薪金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有88.4%希望月薪在2000元以上。而对于2000元以上的月薪,不少用人单位明确表示,那么高的薪水完全能招到有经验的专业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著名学者曾湘泉教授介绍,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大学生已经达到280万人,2005年则会有338万人毕业,比2005年全年净增约58万人,增长超过20%。就业岗位的增幅显然赶不上这一速度。虽然大学生就业率的最新数据还未公布,但毕业生们对此早有“自知之明”。受调查的2635名毕业生中,有1816人——占68.9%,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比以往更差。
同时,调查发现,那些还没有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就业期望明显降低。有64.8%的人表示愿意接受“不解决户口、档案问题的临时性工作”,对这类工作的最低期望收入平均为1231元/月;对“解决户口、档案问题的相对稳定的工作”的最低期望收入只有1020元,远远低于已经确定就业单位者的平均收入(1400元/月左右)。
观念在转变
民企成就业主力军
调查显示,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或者自己创办的企业工作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但民营企业实际已经成为2005年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被调查毕业生有51.4%都进入民营企业工作,在压力巨大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显得更加务实。
在前两年的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毕业生都喜欢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对民营企业存在偏见,认为薪水不高,管理过严,而且毕业生都一心想留在大城市里工作,即使是差一点甚至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也无所谓,在偏远地区即使很有发展空间的职位却也很少有人应聘。可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不再挑三拣四,他们认为找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才是最重要的。
采访中,一位在民营企业工作的大学生介绍说,现在工作不好找,能到好一点的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只要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也是不错的选择。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对所在企业的状况还是很满意的。对此,高校就业指导专家张军教授指出,随着国企改制的加快,民营企业用人机制逐步规范以及薪水待遇大幅提升,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求职就业。
在就业企业规模上,接受调查的人的单位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人数为100人以下的约占39.8%;100~500人的占32.4%;500人以上的占15.5%。此外,进入大企业的毕业生也不在少数,企业人数为1000人的被调查者占12.3%。
“骑驴找马”
心态消极者增多
大学生稳定性、忠诚度和职业化程度不高,成为部分企业拒绝大学毕业生的理由。当竞争越来越激烈,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社会和媒体广泛宣扬的理念,而随之形成的毕业生忠诚度问题也浮出水面。
调查中可以看出,面对就业难,今天的大学生只有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而这又造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敬业精神产生怀疑。调查发现,46.3%的人预计第一份工作“不会坚持到1年”。在“选择目前工作你主要看中?”一项中43.8%的学生选择了“薪资高低”答案,收入是绝大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而对”现单位发展前景以及自身发展空间”不满意或“非常失望,准备另谋他职”的占调查总数的41.7%。
大学生中出现的互相攀比,收入要高和工作要体面的“如意算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慎重。大学生就业主观期望过高和攀比心理也影响了“骑驴找马”心态的变化。
“骑驴找马”是一把双刃剑:既伤害了招聘企业对大学生的信心,也给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增加了曲折。专家提醒毕业生:多数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受第一份工作的影响非常深刻,所以要走好职场第一步,“做一行,爱一行”。
创业条件更好
仍不是主流选择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 毕业生创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调查显示,今年大学毕业生仍具有强烈的创业愿望,有25.3%的毕业生表示有创业意愿。而创业的主要原因就是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但真正付诸行动选择自己创业的大学生仅为2.8%,表明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较审慎,这是因为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
大多数学生表示,阻碍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因素仍然太多。尽管目前国家出台了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但这些政策的可操作性并不强。自主创业除了资金上面的要求外,还需面临自主创业风险太大、做个体回报周期长、可选择行业少、没经验等难题,所以多数毕业生尽管有想法却不敢轻易尝试。
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创业,对缓解当前的就业矛盾和压力,对促进我国的就业再就业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社会学专家薛正费表示,大学生创业缺乏一条引导创业的“绿色通道”。他建议政府和社会应该建立有利于培养青年创业型人才、扶持青年人进行创业实践的有效工作机制;有关方面应建立一项专门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计划。同时,政府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出台相关激励、扶持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求职困惑多
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十分模糊,不考虑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和社会也缺少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就业指导,大学毕业生存在严重的盲目择业现象,而近年来随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更是加重了这种趋向。
同时,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在“你了解想要进入的行业发展前景吗”一题中,有28.6%的人曾经向业内人士咨询过该行业的情况;有20.5%的人认为自己进入的行业是个热门行业,前景乐观。还有更多的人“没有研究过”,比例高达50.9%。
在本次调查中,有88.6%的人称自己未接受过专业、有效、系统的职业指导。而剩下的人中职业指导知识“来自报纸、杂志和书籍的阅读”的占64.9%;只有35.1%的人来自“学校开设的专门的职业指导中心”。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不少大学生认为谈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件奢侈的事。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学生们对待工作的态度越来越现实,谁出的价高、工作轻松就去哪,找工作很少与自己的理想、兴趣结合在一起。
专家们建议,学校和社会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责任。但据了解,目前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仅能提供一些单位的招聘信息,或是举办一些就业讲座,教学生一些应聘技巧和就业包装等事情,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很少触及。而政府和社会办的人才交流中心,为求职者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参考意见的,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