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岭南少年报》的组织下,东山区中星小学、海珠区宝玉直街小学和江南新村第二小学等学校在学生中进行了主题为“什么事使我最感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被感动的人”或“不知道什么是感动”,在“你曾经做过哪件事令父母最感动”一题中,不少学生交 了“白卷”。
“先进人物”难以感动小学生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只有28%的同学被革命先辈或先进人物事迹感动,如“老师在班上讲雷锋的故事,同学会……”一题中,不少学生都选择了“雷锋故事很老土、过时”;超过50%的同学会被电影、电视剧的剧情感动,最让同学们感动的,还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真实但不起眼的“小事”:如“考试考砸了,爸爸妈妈不但没有骂我,反而鼓励我”;“放学下大雨,奶奶给我送伞,自己却被雨淋湿”。同时,不少同学把“感动”的眼光投向社会,如对东南亚海啸受灾地区人们的不幸表示同情和难过……
但令人担忧的是,从这次回收的2000多份调查问卷统计,竟有54%的同学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被感动的人”或“不知道什么是感动”。在“你曾经做过哪件事令父母最感动”一题中,不少学生交了“白卷”。此外,还有不少学生在“假如班上的同学知道你家里很穷,连汽水也舍不得买,大多数同学会……”一题中选择“背地里嘲笑你,看不起你”或“把你看成‘异类’疏远你”。
“学会感恩”被列入学生守则
不少家长和老师都反映,现在很多孩子都不懂得感动。他们面对《我为……而感动》的作文题,常常抓破头皮也想不出该写什么,最后只能编出“钱包失而复得”、“在马路帮助老奶奶”之类的“感人故事”。有些同学看见别人摔倒后,不但不会上前扶一把,反而哈哈大笑,等等。
鉴于独生子女对“被爱”的渐趋冷漠与麻木,进而导致孩子道德意识的弱化,并引发诸多问题,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感恩教育”。如给学生布置了为父母洗脚、做饭等“感恩作业”;扮演孕妇体验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等。
据悉,上海市教委在日前推出的第3版《中小学生守则》中,更是列入了“学会感恩”等条款,“感恩”作为学生必须遵守和履行的基本行为规范,填补了以往教育内容的一个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