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陈丹青以辞职形式向中国教育体制表示失望之后,又一位清华教授用文章痛陈了他的不满和哀痛,这次的对象是中国顶级象牙塔内的“天之骄子”们,文章就叫《救救清华大学的这些孩子吧》。继贺卫方罢招之后,网络上又一次将反思中国教育体制的热潮推上新高。笔者看罢,不禁要问: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作为“人类灵魂工
程师”的教授们还能做什么?难道仅仅是表示失望和辞职或拒收研究生就是正确的道路吗?
对于《救救清华大学的这些孩子吧》这篇文章,程曜说:“我写这篇文章也不过是投石问路。而且也是帮助而不是批评。这不是清华的问题,而是全国教育的问题。”的确,种种情况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孩子们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竞争的方式几乎就是一成不变的考试。这造成“他们只是会考试的文盲,几乎什么都不会动手。如果需要综合两句话的推理思考,他们就不知所措。”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于是,许多教授们就“恨铁不成钢”,不是辞职,就是发表申明,拒绝再接受研究生之类的话。马克思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可以相信,在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国的教育制度一定会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的的发展。但在目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我们的教授们应该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来面对问题,而不只是反映问题或逃避问题。
制度是死的,而人却是活的。制度既然如此,那我们何不在现有的制度下去启发,去激励学生们那颗被制度束缚得失去灵活与创造能力的心灵呢?拒收或辞职,实际上是一种逃避,这不仅不能去就这些学生,反而让他们失去了更好的塑造自我的机会,而且也有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称号。既然教授们是“灵魂工程师”,为何不能在学生的灵魂深处运用自己的“设计图”,建造一座“高楼大厦”呢?我们的许多教师或是在国外先进的教育制度下培养成才的,或本生就是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对于中国的教育制度,“洋”教师可以东西对比,建立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教育环境,而本土教师则更能避开原有的痼疾,开创一片新的健康的教育环境。
实际上,教育制度不仅“戕害”了学生,而且还“戕害”了我们的诸多高校教师们。忙着评估,忙着职称,忙着官位,SCI论文写的越来越多,而质量越来越低。我们的教师们,在埋怨教育制度使学生们的学识能力和学习思维不能在跟着自己在学习的时候,何不从自身出发,除去身上的教育“镣铐”,轻轻松松去面对教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