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都说要培养‘T’字型人才,而我特别强调要培养‘工’字型人才,不论你有多么渊博的知识,人格是根本。青年心灵的和谐、人格的健康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更牵系民族未来。”在日前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中国文联、国家广电总局等五部委主办、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承办的大学生公益论坛上,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起了广泛关注。 “社会责任是一个国家文化和价值的体现,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个有责任的社会,应该是诚信友爱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责任的社会,国际经验表明,没有责任感,任何社会都不会长期繁荣,也不会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丁元竹教授的一系列深沉表述引发思考:如果没有责任,自由的市场就会泛滥着欺诈和欺骗;如果没有社会责任,社会的精英们只会为了狭隘的利益去做一些狭隘的理论和狭隘的研究,而不能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去思考;如果没有社会责任,个人的发展就会变成自私自利。而丧失责任感的社会,其凝聚力就会大大的缩减,其社会和谐的程度就会大大的缩减。所以社会和谐的程度,更多地体现在一个社会的责任感。
而著名的青年公益人士———组织数百位大学生西部助教的尚立富、因为自己患白血病从而发起民间骨髓捐助的北京大学研究生刘正琛等青年的公益经历则引起了现场更多教育者自身的反思:江西大宇学院的陈利老师冲上前台激动地说:“我很惭愧,20年前我受公益事业资助成长起来,从农村走进城市,做了一名大学老师。但20年后我已经很少关心过老家,甚至连乡音也改了,看到许多大学生担当起公益事业的重任,我在反思我们老师做了什么?我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的称号,当选的指标是论文考核、讲课评定等,惟独没有关于学生成长结果的考核。公益事业,学生们做,老师也要做。我倡导教育工作者们,从今天做起,从自己做起。”而中国农业大学一位66岁的老教授也深有同感的抢过话筒回应,“在我一生的教书过程中,一直教学生理论知识、做人常识,但从来没有关心过学生当中的公益组织,这次大学生公益论坛主题‘公益塑造人格:大学责任与社会参与’,理应是每一个从事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主题,更应该是每个大学生生活的主题。”
“作为中国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中国民办院校大学生理应与公办大学生一样接受公益新思维的洗礼;作为中国大学的重要一族,中国民办大学理应担当起重要的社会责任。”作为民办教育实践家,罗晓明关于大学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青年公益的倡议得到了与会民办大学校长的广泛支持,来自北京、江西等地的数所高校的大学校长在倡议书上签名。而丁元竹则在结束自己的演讲时动情的说:“负责任的社会实际上需要数代人的努力,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工作,把大学的公益事业提到议程上来,把青年一代的人格养成、责任心的培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中国改革开放26年以后,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我想历史会记住我们现在开始做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