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频道盛磊岚10月5日报道:在上海,“今天怎样学德育”已成为中小学课程关注的新问题。而对于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从小到大接受了十几年的德育教育之后,又该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开学之初,华东理工大学把一份“《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作为试卷,发给学生。同时,打破名师不给低年级学生上课、不讲基础课的常规,由教授给大学一年级新生上德育课。
据统计,目前这所学校的德育教学队伍中有2名教授,5名副教授,均长期从事本科德育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道德修养》考核的内容包括“学习道德理论”“思考道德问题”“实践道德行为”三部分,改变过去一张试卷定考分的考核评价方式,要求学生采访一个“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或优秀教师,找一个人生的导师,同时为自己制订一份“大学生涯发展计划”并作好自我发展记录。
理学院理工优秀生部042班的陆逊同学说:“第一节课就拿到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考卷,真让人不可思议!”、“刚走进大学,我确实迷茫过、困惑过。正是这份考卷,让我深入思考了一些社会、道德、人生、发展方面的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部分高校开始探索新的德育教学模式,课程说教化和专业师资力量缺乏是德育课程面临的两大难题。
“传统德育课是用灌输的方式,强加给学生,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容易产生逆反排斥心理。”华东理工大学组织部副部长王荣发教授说,“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修养不仅是社会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人生发展的主观要求,从而把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主观价值追求。”
理学院理工优秀生部013班的高杰同学表示:“本以为思想道德课又是老师说教、学生混日子的课,想不到听着听着被吸引住了。老师摈弃了枯燥乏味的说教模式,而是从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却又时常发人深省,使思想道德理论在互动探讨中潜移默化地植入我们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