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广东高校招生人数逐年猛增(2005年招生人数为32.38万人,同比年增加4.44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将更加突出。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含毕业研究生和本、专科生)将达到22万人,同比增加约5.1万人,预计今年广东本地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前往广东求职的外地大学生和仍未就业的往届广东本地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总和超过30万,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环境将比往年更加严峻。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子女大学毕业后,能够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每年到了高考填报志愿和选择专业的时候,由于缺乏对大学专业和就业形势的了解,考生往往是凭感觉确定升学的专业方向。
凭感觉填报志愿的结果往往会造成以下几种情况:
(1)考生进了大学后,才发现自己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
(2)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没有联系到今后的就业,对今后的就业用工信息掌握很少,毕业后无法按其所学的专业顺利就业,结果出现毕业即面临失业的现象;
(3)学生大学毕业后若干年,才发现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所从事的职业中根本用不上;
(4)学生在踏入社会后才发现自己对感兴趣的职业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了解得太少。
专业的选择是考生人生的转折点,是考生能否达到“人职匹配”的关键,也是考生大学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的起跑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加快建立,我国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以“统包统配”为特征的按计划就业方式,已经被市场就业所取代。一个人的就业机会、就业前景如何,职业生涯是否成功,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判断和抉择,这就要求劳动者要经常关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尽可能认清劳动力市场的“大势”和“走势”。
认清现状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和把握未来,对于正面临高中文理分科和高考志愿填报的广大高中生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未来的总体就业形势和所填报的专业未来的需求状况。而分析和把握未来就业形势和劳动力供求发展趋势,必须紧密结合未来全国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才能准确了解哪些行业、职业、专业将成为热门,从而更准确地填报志愿。(本文编自《就业与高考志愿填报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