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高考:如何应对基本能力考试
|
来源:大众日报 2005-11-29 8:57:00 |
|
2007年我省高考将由沿用多年的“3+X”变为“3+X+1”,首次在高考中出现“1”——“基本能力”的测试。命题范围涉及到高中新课改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学习领域。 11月24日,山东省教育厅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07年度高考“基本能力”考试科目的样题,并且规定了命题的内容要求和基本原则。在尚未出台详细的指导方案和考试样题之前,基本能力考试如何考,考什么成了高中师生最为关心的问题。近日,笔者就“基本能力”的考试问题,采访了高中的学生、老师、校长以及一些专家。 专家: 积极适应新考试 “山东省教学能手”黄万强老师就此接受笔者采访时谈到,他认为“1”的基本能力考查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强调学科间的整合,同时又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学科间的均衡性,重视艺术类和技术类的课程。如果不考“1”,那就和以前的考试没有什么区别,体现不出新课改的精神。所以,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去看“1”。学生、老师、家长也不必感到茫然或者惊慌失措。当初要考“3+X”时,大家的反应也是茫然,现在不是也很平静了吗。那是因为大家很快就了解并适应了新的考试。不管怎么考,“1”涵盖的领域再怎么广,其考查的知识点也都在教材里。所以,老师和学生应该重视新课改里的所有课程,把教材的基本内容也就是主干知识掌握好。 另外,黄老师还指出,基本能力考试有一些应用型的题目是需要考生特别注意的。新课改里提出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提出设想,提出解决方案。这种能力是需要在平时训练时慢慢培养的,到考试时也就水到渠成了。现代的学生还是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欠缺是不应该的。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孩子能专注学习,很多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全权包揽了,这会使孩子丧失很多该年龄段应有的生活锻炼和生活能力的学习,即使是为了应考“1”,也应该让孩子接触实际生活,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成长,这也是时代的要求。 学校: 按照新课标上课 山师附中的王玉璋副校长告诉笔者,在尚未有详细指导方案的情况下,学校也没有特别的计划应对,只能按照新课标把课上完。他表示,实行基本能力考试,实际上是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逼迫每个学校都去开设这些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该校教务处的刘明辉副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一旦考查“基本能力”,艺术、技术、体育与健康以及社会综合实践等课程都必须开设,一些县级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基础设施和师资一时之间很难跟上,这些学校就应该及早准备,搞好硬件建设和师资储备。他还表示,由于大城市的高中基础设施更先进、学生的社会经历也更丰富,一旦考查“基本能力”,学生会比小县城、农村学生更有优势。刘主任建议后者,在准备工作上更应该先行一步。 老师:重视必修部分留心生活 山师附中的体育老师李作华告诉笔者,从济南市教育局了解到的情况看,体育通过笔试形式考查,而且只考必修部分,包括田径和健康教育,他建议学生今后在学习上侧重一下必修部分。 山师附中高二18班的班主任刘芸老师则建议,学生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多留心生活,多从生活中学习、观察,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 在采访中,各高中的一线教师都普遍认为,“1”的考查不外乎两种,一是各个科目的“半拼盘”,二是完全综合型。后者的难度较大。由于第一年考“基本能力”,按照以往的经验看,完全综合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以“拼盘”为主,综合为辅的形式出现。 学生: 不打算刻意准备 山东省实验中学的高二学生小李在看了几道上海2004年和2005年的“1”的样题后表示,这些题考查的知识点还是与自己平常所学的数理化、史地生等文化课密不可分的,需要加强的就是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虽然多考一项必然会增加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不过这对大家都一样,他会根据老师的指导去准备。 山师附中的高二学生齐钰玮告诉笔者,增加“基本能力”考试后,增加了艺术等六个考试领域,与此相对的是开设六门课程,这样一来,考试科目更多,范围更广,而每门课的分数相对较少。她表示,目前只需要按照学校的进度学习就可以,自己没有必要刻意准备。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