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名牌学校:教育侵权现象值得关注
|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7-3-13 9:29:00 |
|
一份数据显示,我国一年的教育总支出为4500亿元,大众消费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在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国家共清退各类教育机构乱收费总金额高达13.2亿多元……在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教育与维权两个声声相息的重要命题,随着两会的召开以及“3·15”的来临,教育消费与维权再一次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教育消费质量关注度日益提高,人人希望接受优质教育品牌的服务。但优质教育品牌绝大多数是国家扶持了多年的学校,数量比较少。在这种供求矛盾关系下,一些名牌学校的教育行为成为教育投诉和教育维权的焦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名牌学校能否尊重和充分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将成为我国教育事业能否大跨步前进的决定性因素。
为此,在又一个3·15到来之际,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教育系统分会对近几年的教育投诉案例进行了分类汇总,深入剖析教育投诉及维权案例,分析教育投诉发生的诸多因素,强调掌握教育维权相关法律法规常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达到帮助求学者提高维权意识和识别教育骗局的能力,努力规避择校及求学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顺利实现教育的有效高质消费。
●你的谎言是我永远的痛
关键词:非法办学,违规招生,虚假宣传
背景资料:随着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发展,一批名牌学校的附属办学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在管理方式、人员素质、教学环境与条件等方面良莠不齐,一些教学资质和条件较差的教育机构为了招揽生源,使尽浑身解数,甚至不惜撒下弥天大谎。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招生院校在招生时擅自改变办学类型,或故意模糊、混淆教育形式,将自考助学、成人高等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混同于全日制普通本、专科教育;(2)打着著名教育机构的名号或举办与其名称相近的培训班,企图混淆视听;(3)在招生信息中夸大学校的硬件、师资等教育资源,许下无法兑现的虚假承诺;(4)少数知名高校独立学院以“学分制本科实验班”,“中外合作办学”,“专本连读”等不实宣传误导考生和家长,或在省外违规招生,导致学生交费入学后却无法取得学籍;(5)因高校招生管理工作出现漏洞,致使出现招生教师向考生家长索取钱财的情况;(6)部分教育机构无资质招生,违法办学。
案例回放:上海某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下属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与其他机构合作开班,但却超范围、超计划盲目招生,导致该班教学质量和教学条件难以保证,最终被校方停办;某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在招生时向学生承诺的学费、上课时间、教材全部都是按照脱产班制订的,但该院学生最后在全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到的自己的学习性质却是业余制的。
专家点评:众多考生及其家长对于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自考助学等类型的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模式、教育标准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知之甚少,因此给一些学校利用名牌欺骗消费者以方便。要避开这些多如牛毛的教育消费陷阱,就要多走多看,学会利用权威的信息平台确认信息的真伪。
●请让我们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
关键词:优质教育资源的占用
背景资料1:“择校费”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家用丰厚的教育资源培育了公办重点校的名牌优势,但很多名牌学校通过经济手段对“择校”设置门槛,这是对国家优质教育资源的占用,实质是对贫困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侵犯和剥夺。案例回放1:辽宁省沈阳市某中学超“三限”招收学生120人,每人3万元,共违规收取360万元;山西省太原市某中学以每人3万元标准,违规超额招收113名“三限生”。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