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呼和浩特市机场路的鸿德国际学校周边,近几年来形成一个一百多户的家长“陪读村”。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大都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的旗县农村,他们被鸿德学校景宏高中部的优秀师资和高升学率所吸引,而陪读的家长则是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
在城市孩子“择校热”的同时,大批县城、农村的孩子涌入城市,希望在城市学校占领一张课桌,形成一股“择城”教育的风潮。
 资料照片
一个“陪读村”的形成
72岁的蒋秀兰老人一天的生活是这样度过的:早上5点半起床,给外甥做早饭;8点买菜,11点做午饭;下午看会儿电视,下午5点做晚饭;晚上有可能在附近转一转,然后继续看电视,或者看着外甥做作业,在外甥12点睡之前她也很难入睡。
蒋秀兰来自距离呼和浩特市几十里外的武川县农村,今年3月,蒋秀兰的女儿、女婿将他们的孩子送到了呼和浩特市鸿德国际学校读书,为了照顾孩子,腾不出时间的家长只好请老人出马,陪着孩子一起来到了呼市。
最远追溯到三年前,在呼和浩特鸿德国际学校周围,开始逐渐出现蒋秀兰老人这样的"陪读家庭",最终形成了100多户的“陪读村”。陪读村的居民大都来自内蒙古各个旗县或者边远的农村,他们中既有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也不乏年过花甲的老年人。他们不是学生,却按照学校的时间表起床、做饭、休息,因为他们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照顾孩子。
“陪读村”中,每个人的生活和蒋秀兰老人大同小异,没有娱乐,单调乏味,让人不时地产生思乡之痛或忍受夫妻两地分居之苦,经济上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孙女士是乌兰察布市右旗人,两年前她辞掉工作,专门陪女儿来到呼市,做起了全职“陪读”妈妈。她算账说,每月的房租100元,水、电、吃饭至少要300元,孩子的零花钱、其他日常开销,一月没有500元是不够的。加上交学校的4700元的学费,一年至少需要1万元。这笔钱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轻松拿出的。
 资料照片
陪读村居民的聚散只取决于一个结果:孩子是否考上了大学。他们来此的目的也很单纯:城市学校的教育质量要高于县城和农村,甚至两个市之间的教学质量也有很大差别。为此他们付出很大代价,不辞辛苦地从县城、乡村来到呼市,为的就是追求一个好的学校,给下一代争取一张更有把握的“大学入场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