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家教途中被绑架 大学生打工防伤害防上当
|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2006-1-14 10:14:00 |
|
 |
李镇宁的父亲手捧李镇宁所获的证书。(胡星摄) |
勤工俭学路上陷阱重重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求职陷阱;涉世之初的学生稍不注意就会上当受骗。由于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打工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普遍现象,不少中介公司以此为“契机”,抓住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的弱点,明目张胆地进行欺诈活动。
陷阱一:虚假信息。一些不规范的中介机构利用学生急于在假期打工的心理,夸大事实,无中生有,以“急招”的幌子引诱学生前来报名登记。一旦中介费到手,便将登记的学生搁置一边,或找几个关系单位让学生前去“应聘”,其实只是做个样子。这样用不了多久,大部分学生对通过中介机构找到工作已不再抱有什么希望。
陷阱二:预交押金。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收取不同金额的抵押金,或要求学生将身份证、学生证作为抵押物。这类骗局通常在招聘广告上称有文秘、打字、公关等比较轻松的岗位,求职者只需交一定的保证金即可上班。但往往是学生交钱后,招聘单位推说职位暂时已满,要学生回家听消息,接下来便如石沉大海,押金自然也不会退还。
陷阱三:不付报酬。一些学生被个人或流动服务的公司雇用,讲好以月为单位领取工钱,但雇主往往在8月份找个借口拖延一下,而到9月份学校开学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令学生白白辛苦一个假期。
陷阱四:临时苦工。一些学生只是想利用假期临时赚些“零花钱”,因此对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往往不太计较。而个别企业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平日积攒下一些员工不愿从事的脏活、累活,待假期一到,找一些学生突击完成,然后给一点钱打发了事。
陷阱五:“高薪”招工。有些娱乐场所以高薪来吸引学生从事所谓的“公关”工作,包括陪客人唱歌、喝茶,甚至从事不正当交易。年轻学生在这些场所打工,很容易受骗上当或自己误入歧途。
整治勤工俭学环境亟待多方入手
如何才能为打工学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勤工俭学环境,避免他们频频受伤?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工委宣传部部长李清先认为,应该从学校、学生和政府管理等方面入手,一起创造良好的勤工助学环境。
李清先说,首先,应大力开发校内适合学生特点的勤工助学岗位,如助教、助研、实验员等,在图书馆等场所建立勤工助学基地,使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尽量集中在学校内部。同时,应限制学生每周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总时间,以免影响其学业,并适当提高勤工助学的付酬标准。
针对参加校外勤工助学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问题,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包括及时向学生公布当地正规劳动中介部门的名单,引导学生到管理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去应聘工作。李清先提醒准备找兼职工作的同学,不要轻信路边小广告上的招工信息;不到不明情况的家庭去做家教;不到没有合法招工权利的中介部门去应聘工作;不要缴纳招工押金,因为根据国家劳动部门规定,应聘时是不需要交任何押金的。
“建立健全勤工俭学制度也是杜绝打工学子频频受伤的良药”,李清先说,学校应该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学生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外出打工地点、联系方式、工作时间、安全保障情况等。同时,强化学生参加校外勤工助学活动申请审批制度,以此确认学生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协议,并已落实安全保障措施。
学校有关部门也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督促他们为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不得要求学生从事具有危险性和可能危害健康的工作。同时,政府劳动监察等部门也应考虑学生勤工俭学的需要和找工作的特点,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和人才交流市场寻找适当的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对侵害勤工俭学学生利益的行为进行严格查处。(记者:胡星、王勉) |
<<上一页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