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出现了一条有关复旦大学招生的假新闻,称今年复旦招收的新生中,上海籍学生的比例占63.1%,外地学生只占36.9%,由此得出结论,称“百年复旦变成阿拉复旦”,还批评说,复旦是全国的重点大学,办学的钱是教育部拨的,而现在复旦招的大部分是上海学生,言下之意是复旦拿了国家的钱,却主要为上海本地培养人才。这篇文章似是而非,又在该校百年校庆前发表,影响自然很大,各大网站争相转载,更有人发表文章妄评复旦园内一片“阿拉声”是“矮化了大学精神”、“实在有些太过份了”。
而据8月17日上海《劳动报》头版报道: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对该报记者说,网上公布的所谓有关今年复旦大学招生中外地生和上海生的比例,纯粹是一条假新闻,目前该校招生虽已结束,但新生尚未报到,所以今年复旦新招的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的比例,具体数字尚不得而知,但以近年该校招生实际情况而言,复旦的上海学生在新生中的比例,从未超过50%,而今年上海籍新生的比例,肯定亦将在50%以下,显然,网上假新闻中所涉及的比例,是不确切的。
我认为,编造这样一条假新闻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贬低复旦这所名牌大学。这几年,某些国内的所谓研究机构热衷于搞中国“大学排名榜”,北大、清华两校稳居“老大”“老二”始终不变,而后面的“老三”,本应轮到复旦大学,但是,却总把复旦挤出前三名之外,或南大、或浙大、或将中国人民大学、中科大这些名校放在老三、老四的位置,而复旦有时则排到了老五、老六,难得当一次老四。大学排名本身就不科学,因为其他大学与北大、清华并不具备同等竞争条件,例如清华、北大可以享受“零志愿”到各地“掠夺”最优秀尖子生,别的大学没有资格享受这个政策。但尽管如此,按实际实力、国内外影响、所处地位等条件,复旦在国内大学的排名地位,“老三”还是可以当之无愧的,此乃多年形成的社会共识。可是,有关全国名牌高校的各种“大学排名榜”,却总要压一下复旦的名次,这虽然是为某些高校的招生造势,但也不排除有别有用心:既是压复旦,也是贬上海。
复旦为上海的本地高校,它多招一些上海籍新生,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一来是上海生源的总体素质高,与某些地区相比,上海学生见多识广,接受高新知识的能力既快又高,也富于创造力。同时,复旦地处上海这个国际性的发达大都市,对适合本地区的人才需求量较高,而上海的大学自然也就较偏爱招本地生,这样,学生毕业后便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上海这个大环境。高校所在地多招一些本地生源是普遍惯例,北大、清华这些京城的最高学府,不是也招了相当数量的本地新生吗?
过去,由于没有北大、清华的“零志愿”政策,复旦在外省市能招到最优秀的尖子生,而现在,由于教育部给了北大、清华以“零志愿”的特殊政策,复旦、上海交大、中科大等名校在外地招生时,常常无法保证招到最优秀的“状元”尖子生,实际上要等北大、清华先挑过一遍,这是非常不公平的竞争。我以为,妄评“复旦变阿拉”的人,应该先批评“零志愿”的不公平政策,如果复旦能与北大、清华享受同等政策,我敢相信,复旦的外地生源比例可能还将更高一些。
复旦正在准备隆重欢庆百年诞辰大庆,选在这一时机抛出损害百年名校声誉的假新闻,目的当然是为贬低复旦。而再进一步说,是在贬低上海没有全国影响的高校。这种心态,便是近年来某些“妒沪”情结者的真实情绪的反映。现在,复旦大学已决定要对那些传播假新闻的网站“讨说法”,我认为很应该,这不仅为了百年复旦的声誉,也是为了净化网络新闻,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假新闻的极端“自由”空间。 (来源:新浪首页 教育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