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大等校不再把发表论文作为拿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浙江大学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讲师却因为未发表科研成果而“下岗”,吉林大学45名博导因为科研数量未达“校标”不予续聘……这些消息引起的反响可能截然不同,却都涉及考核标准问题。 考核不排斥数据,成绩要有量的体现,却不能一概数字化,过分依赖数字会忽视质的判断。有的报刊不能坚持以质取文,给钱就“发表”,“印刷文字”与“水平”已经脱钩,甚至自撰的不如抄袭的,数字化还有多少益处?特别是教学活动,要把书本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让学生入脑入心,本身是高度智慧的创造,要是没有论文发表就不承认这种创造,就同运动员不发表论文就不承认他们的金牌一样愚蠢。
任何考核都不能简单化、走极端。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说,“应试教育—应试科研”体系抹煞了创新。如果数字化考核不过关就“不再商量”,数字化考核一过关就“不须商量”,考核必将代替教育、科研本身,科技创新便无从谈起,教育的质量也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