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20所重点中学联手进京招生,并且打出“河北教育服务北京”的口号,直接促使这场跨省份的“集团式”抢夺生源大战进一步升温——
日前,河北省20所学校的相关人士云集北京,出席一个河北教育网站的开通仪式。耐人寻味的是其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河北教育服务北京”,河北一些知名学校的校长也当场向北京家长摇起橄榄枝:欢迎北京孩子前去就学。
与以往“散兵游勇”式招生方式不同,此次河北教育界集团式出现在京城,并且“明目张胆”地高调抢夺生源,令北京教育界为之侧目。更有人大胆预测,北京市欲出走河北重点中学就读的学生,至少在1000人以上。
北京的家长们为何舍得让孩子“远走他乡”?河北的校长们手上又握有什么王牌?在这场渐成白热化的进京“抢夺”生源大战的背后,折射出的教育问题值得思考。
重点高中进京揽生
事实上,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廊坊和香河等地的一些重点中学,早就以包围之势觑视着北京的教育市场。
敢于到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争抢生源,河北的校长们当然摸准了北京家长的软肋。他们纷纷抛出具有相当诱惑力的统计清单,骄傲地炫耀学校在河北省高考中的排名,详细地列出本校学生保送或者考取北大、清华等全国重点大学的比例和数量。
在绝大多数家长眼中,重点中学是确保孩子升入理想大学的必经之路。然而,随着中考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当一部分北京学生无法进入本地重点中学就读。河北重点名校在北京公开招生,自然让不少非重点中学学生的家长们动了心。 “如果孩子在北京只能进一所普通学校,就不如让他到河北的重点中学去念书。”李女士的儿子今年上初三,学习成绩始终马马虎虎,支付择校费进入“区重点”的可能都微乎其微。听说河北的重点中学招收北京学生,她开始考虑起送孩子到外地读书的事情。
除了河北名校强大的应试教育能力,让孩子独自去一个远离优裕生活的地方学习,也是诱惑许多北京家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毕竟,在北京的“蜜糖罐”里优越惯了的这些“少爷”和“小姐”,与家庭条件大多一般的河北孩子共同学习生活,多少会被他们向上奋进的精神所感染。
王先生的孩子就被送到河北涿州一所重点中学就读,他感触良多:“学校里的农村孩子比较多,学习的自觉性相当强。每天在这种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耳濡目染,我的儿子就像换了一个人,比以前用功多了。”
当然,对于更多已经选择或将要选择河北重点中学的北京家长们而言,花较少的费用却能够得到同样水平的重点中学教育,也是选择送孩子异地求学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河北大部分重点中学三年的借读费仅2万元,远比动辄七八万元的北京重点中学择校费更吸引家长。
几年发展渐成气候
北京学生投奔到河北上重点中学,并非始于今年。如果没有日渐旺盛的市场需求,也不可能出现此次20多所河北重点中学联盟进京招生的“事件”。
记者查证发现,有关“北京学生移民河北读高中”的报道早在2003年便已出现。
依据相关媒体当年的报道,河北三河燕郊高中1900名新生中,就有北京学生425名。同样是2003年,河北省某重点学校高一年级就读的北京新生多达1500多人。若非限于师资力量有限停止招生,预计当年的学生人数能达到2000人。
如此看来,有关今年外出河北读书的北京学生在1000人左右的估测,已经算保守了。
一位教育界人士透露,北京学生到河北读高中的辐射地域正在逐年扩大,距离较远的石家庄等地也开始有了北京中学生的身影。“这些北京学生保留本地学籍到河北读重点高中,享受3年的优质教育后,回到录取分数线较低的北京参加高考。”
人人心里都有一本经济账。北京的学生家长心里有,河北重点中学的校长们心里同样有。
仅在2005年,河北廊坊永清一中就招收了250多名北京籍高一借读生。如果以每人2万元借读费计算,这所学校一年就从北京家长的口袋里拿走了500多万元。
“2万元还仅是借读费,并不包括住宿费、伙食费和教材费等项目。如果分数没有达到标准,学校还会根据相关规定增收一定的费用。”一位业内人士提醒说,“简单一算,每年从北京流入河北的费用肯定超过2000万元。假以时日,这个数字更要以亿来计。”
可能遇到问题种种
不过,面对正在升温的“河北读高中、北京考大学”异地求学热潮,有关人士也不无担忧。
就在两个月前,河北廊坊一所学校发生了当地学生殴打北京学生的事件,冲突双方始终各执一词。当地学生认为,北京学生“娇气”,惹犯众怒是冲突的导火索。北京学生则坚持说,当地学生瞧不起外来学生,甚至以武力发出威胁。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冲突事件并没有造成过于严重的后果。但它也从一定程度上为即将赴异地借读的北京学生打了一剂预防针。正如一些当地教师所说:“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容易导致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出现小摩擦,北京的家长和学生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对于北京学生纷赴河北就读重点高中,北京教育学院教授邱淑琦就明确表示反对:“如果只是个别学生去读书,可能会受到当地学生刻苦学习的影响。如果一帮学生都去了,这跟在北京上学有什么区别?由此可能形成的团伙概念,更不利于他们的学习。”
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峰也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异地求学“效果未必好”,因为“外地求学的中学生面对着更多的心理问题”。
肖峰提醒说,很多北京孩子一直养尊处优,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初高中阶段更是心理波动较大的成长阶段。在这个心理脆弱的时候,如果学校和家长无法及时沟通,有效地共同解决孩子成长出现的各种问题,就很容易让孩子变得孤单而焦虑,直接影响学习和生活。
除此之外,一些专家还对这种带有明显应试教育功利色彩的做法提出异议。“北京的教学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北京的孩子更适合北京的教育。”一位北京的中学校长说,“与北京高考单独出试卷不同,河北的学校参加的是全国统一考试,重点高中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并不适应北京的教学和高考。”
毫无疑问,“河北读高中,北京考大学”现象的出现,已经在北京教育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讨论。目前,教育部门没有任何规定不允许学生异地求学。但可以预见,在我国教育体制还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类似这样的异地求学现象,还会继续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