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现状、质量状况和管理机制形象地组成了我国科技期刊的三棱镜,透过这个立体的三棱镜,也许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前我国科技期刊业发展的全貌。
中国科技期刊的市场现状
数量多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有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计财司的统计,截至2005年5月1日,我国共有科技期刊5387种,占全国期刊总量的50.03%,仅次于美国。到2007年4月底,全国期刊总数已经迅速增长到了9468种,其中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期刊5068种,社会科学类期刊4318种。
品种全 中国科技期刊在构成上品种齐全,其中学术类期刊数量最多,达到3685种,占总数的68.41%;技术类期刊达到1090种,占20.23%;科普类期刊235种,占4.36%;指导类与科普类期刊数量接近,共有214种,占3.97%;检索类期刊163种,占3.26%。
质量稳步上升 自1996年我国对科技期刊实行“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和实施精品战略以来,我国的科技期刊在学术质量方面已有了不小的进步,被SCI收录的科技期刊数量每年都在增长,全国已达到95种,其中我国内地有76种。
主体杂 我国科技期刊的主办者有三大系列,即科技社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比如,2006年,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924种,比2005年增加70种。而中国几乎每个大学都有一份自己的学报或刊物。办刊主体杂乱的现象十分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和规模化经营,更不利于刊物质量的提高。由于办刊主体分散且依附性较强,与之伴随的便是期刊的部门化、地域化、单位化现象严重。
规模小 就数量而言,我国堪称科技期刊大国,但如果从资产和经济规模上来看,我国期刊无论是总体规模还是个体规模都很弱小,市场集中度不高,资源分散且利用率低。2007年,期刊业虽然继续发展,并声称已经形成一个170亿元的大产业(包括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但广告刊例价也只有80亿元,实际收入不超过40亿元,而这其中,科技期刊的广告收入不足十分之一。除了少数科普类和技术类期刊呈现红火景象以外,以学术类为主的三分之二左右的科技期刊都处于惨淡经营、发行不畅的困境之中。
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状况
论文水平低
据笔者了解,我国科技期刊发表的所谓论文主要有三大稿源:一是每年必有的参与评职称的庞大队伍撰写的所谓专业论文;二是五花八门的科研课题结项成果转化的所谓科研论文;三是几十万研究生、博士生为了达到毕业和获取学位的要求撰写的学生论文。也就是说,我国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绝大多数论文并非创新成果的自然结晶,而是在某种功利的驱使下写成的应景之作。更有甚者,一些科技期刊甚至是国家核心期刊看中了这个需方市场,秘密或公开地干起了卖版面的勾当。只要给钱,什么样的论文都能发表。尽管如此,中国每年还是会产生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遗憾的是,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又拿到国外的一流科技期刊(如Science、Nature等)上去发表了。能在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当然是好事,有利于提高论文、作者甚至中国的影响力。但是,如果中国高质量的论文首先都是被拿到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去发表,那中国何时才能产生自己的一流科技期刊呢?
影响因子低 影响因子是衡量一份科技刊物质量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某一年度某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意指该年度内该刊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被人引用次数的总和除以前两年发表的论文的总数。如果一篇论文发表后两年内完全未被他人引用过,那么,在计算刊物的影响因子时,这篇论文将带来负面的影响。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已经连续10年出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了,其“2006年版”报告数据显示,我国2005年科技期刊的总量接近5000种,但实际收录的科技期刊只有1652种,平均影响因子只有0.407,而我国科技期刊的论文数量当年已经居世界第四。在我国入选的1652种科技期刊中,2005年影响因子不到0.1的就有320种,0.1至0.2之间的有111种。中国科学院李荫远院士认为, 2010年我国科技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应当达到1.0,地域性学科的期刊应当达到3.5的影响因子,非地域性学科学会的主要期刊要达到2.5的影响因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李院士建议,应当合并一部分刊物,同时提高发表论文的门槛,不增加篇页,这样既
能减少浪费,同时也会提高刊物的影响因子。
国际化程度低 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不少,但采用国际通用的英语出版的却为数不多。即使以英文出版的期刊,国外作者的来稿也不多,质量更没有保证,国际认可程度很低。中国期刊在海外的发行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扩大的。据了解,我国在海外发行的期刊数量1996年已近3000种,目前已经超过4000种,发行的国家和地区近百个。但是,我国科技期刊的出口数量和海外市场却只占很小一部分。
笔者认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不是仅仅追求发行范围和发行量的扩大,而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化工程,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最大限度地提升论文的质量,争取发表的论文较多地被国际引用;二是要建立专门的国外发行和营销队伍;三是提高编委会的海外编委比例,并且非国际知名科学家不要;四是尽量拓宽海外优秀来稿的渠道,找米下锅。
市场化程度低 从总体上看,中国科技期刊基本上还处于计划体制管理的模式中。在期刊出版审批、主管主办体制下,尽管许多期刊编辑部初步实现了自负盈亏,但是,整体格局依然依托于行政力量,倚赖政府财政拨款、主办单位的补贴和作者的版面费维持生存,缺乏规模和效益。这种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的状态,不但远远落后于我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也难以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勃兴和国际科技期刊市场发展的需要。
发行量小 我国科技期刊的发行总量很大,但大部分个刊的期发行量却很小,平均期发行量只在3000份左右,少的只有几百份。
资源集中度低 从地域上来看,我国期刊的资源集中度是较高的。代表中国期刊水平的刊物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根据2007年5月13日在京召开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披露的数据,北京出版的刊名含“中国”的期刊726种,刊名含“中华”的期刊86种,刊名含“北京”的期刊95种,外文版期刊119种。上海出版的刊名含“上海”的期刊143种,刊名含“中国”的期刊38种,外文版期刊4种。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我国期刊的资源集中度又是相当低的。资源分散、低效、重复、小规模等弊端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弱。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大部分刊物都是独木成林,各自为战,造成规模和品位双低。
中国科技期刊的管理机制
参照国外的经验,一般来说,科技期刊的管理机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机制 目前,我国出版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1991年7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国务院2001年12月颁布)、《印刷业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9月颁布)等。
就科技期刊而言,第一,科技期刊基本上是纯技术、学术性内容,意识形态属性较弱;第二,科技期刊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依托于一定资质的科技共同体,它的专业门槛比较高,受众群体比较固定,不会出现一拥而上的局面。笔者认为,让科技期刊回归市场大潮,让它们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自己学会游泳。因此,应该对一些不适应甚至阻碍市场发展的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对市场准入、市场竞争等方面做出新的规定,为科技期刊的市场进程铺平道路。
行业自律机制 行业协会是市场主体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自发形成并受到法律保护的民间组织。在经营活动中,行业协会主要起自律、服务和监督作用。行业协会将市场中分散的利益群体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能够代表本行业利益与政府对话的力量。其主要任务有:代表维护行业利益;实行行业监督与自律;提供各类行业信息与开展职业培训;参与国际交流等。科技期刊,特别是学术类或专业类科技期刊,有一个其他类型期刊不具备的性质,就是它的作者、编辑和读者是重合的群体,限定在专门的科学共同体之内。不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的科技期刊概莫如此。这就更加意味着行业协会或类似机构在规范其市场行为方面具有普遍默认的效力。
政府监管 在成熟的法律框架和有序的市场环境逐渐建构起来的过程中,政府管理应当超脱于微观层面,注重宏观把握。当政府主导的规范体系转变为法律和行规主导的规范体系之后,政府的作用依然重要,在市场失效和行业自律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仍然需要政府来进行监督管理,支持和推动科技期刊市场发展。比如给予一些经济支持和政策优惠(特别是在初期对公益性或非营利的期刊),同时在市场失灵时进行干预,对违反市场规范的行为给予惩罚等等。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之我见
进出机制 提升科技期刊的质量,对无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差、刊物质量低劣、社会影响弱或多次出现剽窃和版权纠纷的科技期刊,实行市场退出机制;对具有办刊条件、刊物质量很高的内部资料,实行“试发行”制度,经过一定的观察期(比如一年)并经过专家和用户的综合评估后,合格者进入正式发行市场。这种进出机制符合市场通行的优胜劣汰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刊物资源的效能。
高低机制 目前,中国科技期刊只是分为全国重点或核心刊物和一般刊物两大类,失之宽泛。笔者建议,应当借鉴旅游饭店的等级划分标准,对全国的科技刊物按照一定比例实行星级制度。全国综合得分最高的科技期刊将被评为五星级科技期刊,其余依次类推。五星级的科技期刊比例最好不要超过全国科技期刊总数的5%,四星级的科技期刊可以占到总数的10%,三星级的科技期刊可占到总数的20%,二星级的科技期刊可占到总数的30%,其余都是一星级或者无级别期刊。刊物的星级由评委按照星级划分的标准两年一评,可以升降。评委会由用户、专家和管理者组成,但用户的比例不得少于50%。
购并机制 科技期刊的进出机制和高低机制只是解决了单个刊物的市场动力问题,产业的市场动力归根结底来源于资源的全方位流动和全市场配置的实现。如上文所言,中国科技期刊的主办者往往是科技协会、事业单位的科研机构和各类依托于政府的大学。由于上述单位领属不同,利益不同,经营管理体制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刊物资源基本上也是单位所有,难以流动。这种产业现状对科技期刊资源的积聚和优化配置、规模经营极为不利。即便是目前媒介产业领域成立的形形色色的各类集团,也都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地域色彩和计划经济色彩,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因此,数以千计的中国科技期刊要想多涌现一些有影响的品牌,就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国际惯例行事,允许刊物市场资源自由流动、购买或者兼并。
奖惩机制 即针对科技期刊的经营状况实行某种奖励或惩罚措施。奖惩机制的出发点在于奖而不在于罚。比如对那些质量特别高而且长期稳定的科技期刊、一些海外发行或影响比较大的科技期刊、一些在经营管理模式上有所创新的科技期刊等,有关部门都应当适时地给予刊物或个人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当然,对一些违法乱纪的不正当经营者,有关部门也应当依据有关法规给予应得的惩处。
近年来,市场化和国际化是科技期刊研究讨论的热点。笔者认为,国际化的期刊是有一定标准的,至少应该体现国际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前沿,为国际上本领域最权威的专业数据库所收录,使用国际通用的语言出版,而且其内容、审稿、作者、读者都应当是国际化的。反观国内的科技期刊,受科研水平和语言限制,绝大多数的期刊目前还都不具备国际化的资质,盲目地“与国际接轨”,只是徒然浪费资源而已。
市场化是发展趋势,科技期刊市场规范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鼓励市场主体在法律范围内开展自由竞争。但同时亦要看到,由于科技期刊的特殊性,市场规范要引导市场主体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市场化不等于发行量加广告额,科技期刊按定位和目标不同,有盈利和非盈利之分。在国外,有Nature、Science这样的明星刊物,拥有很好的发行和广告业绩,亦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学术期刊,在小规模的学术共同体内发行,依靠捐款、补贴、版面费等传统的财政支持,享有极高的学术声望和公信力。
另一个必须提出来的问题是目前国内期刊业产权归属比较混乱,很多市场主体所有权、经营权划分不够明晰,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灰色地带,市场规范应当明确市场主体的责、权、利的分配。
我国的期刊业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初期阶段,期刊的市场化运作远未成熟,有关该问题的研究也有待发展和深入。现阶段的情形是科技期刊仍然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对科技期刊的管理也管得过死,已落后于市场与科技期刊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情况,根本上还是要转变管理和运行机制,同时辅之以系统、科学的市场规范。
|